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四川 >
司法为民绵延不息 法治事业蓬勃向阳
www.sichuanpeace.gov.cn 】 【 2022-09-23 11:11:27 】 【 来源:四川法治报

绵阳1.jpg

绵阳中院开展科技型企业大走访大调研活动,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绵阳2.jpg

采用“石榴籽”调解模式,法官联动少数民族调解员等共同调解矛盾纠纷


绵阳3.jpg

诉讼代理人就近使用“5G智慧参审室”参加在线庭审

  

编者按

  绵山之南,谓之“绵阳”。从“富乐之乡”到“西部硅谷”再到如今的“四川第二大经济体”,绵阳的美誉几经变化,但岁月流转中为民的初心始终如一。当下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绵阳又当如何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周一期的“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活动暨“感受公平正义”专项活动宣传报道专栏今日聚焦绵阳法院,了解当地的亮点举措,感受司法为民的拳拳初心。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活动开展以来,绵阳法院突出地域特色,精心组织实施,坚持把创建活动融入和渗透到法院工作全过程,与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人民群众诉讼举措、满足人民多元化司法需求等工作有机结合、融合发展,切实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面对面

  听取企业意见建议,探索助推企业发展新模式

  

  “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发展,随之也带来各种新法律问题,作为物联网公司经常会遇到与下游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法院这次企业走访相当于是给公司做了一次“法治体检”,让我们在创新过程中更加安心、顺心、舒心。”在绵阳法院主动到企业走访后,移柯物联网公司负责人表示十分感激。

  

  在绵阳法院“企业大走访大调研”机制下,当地数百家企业被走访,207个企业矛盾纠纷、法律风控问题就地解决。“我们提炼审判中企业经常出现的法律问题,相当于总结了一本‘错题集’,再通过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反馈、评估和检测,既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法律风险,也有助于涉企纠纷诉源治理,进而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创业环境。”绵阳中院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李川华对企业大走访大调研活动有自己的看法。

  

  除常态化走访调研,绵阳中院还开展了“优化营商环境面对面”涉法涉诉座谈会。座谈会公开邀请各界代表参与,包括30家企业代表,通过企业现场提问涉法涉诉问题,全市法院院长、执行局局长当场答复,不能当场办理则以限时办理的方式开展。对会场上没有及时解决的问题,全市法院先“领任务”,以认真较真的态度,分门别类梳理问题,建立健全工作台账,充分吸纳意见建议,确定承办人员、办结时间并及时反馈,各家媒体跟踪报道问题办理情况,形成为企业解决问题、办理实事的工作闭环。

  

  “企业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少问题还很尖锐,现场都得到了法院院长的明确答复,整个过程公开透明,这样的座谈会本身就是进步。”参加座谈会的企业代表尹伟对法院的“安企”“暖企”措施大加赞赏。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绵阳法院还积极延伸司法服务,设立园区法官工作站、巡回审判点,开展企业“法治体检”等活动,为园区企业提供“零延时”“零距离”的司法服务。通过驻点法官建立“法企在线”问题解决平台、人民调解员沟通平台,不定期开展法治巡回讲堂、案件巡回审判等活动,及时了解企业司法诉求,助力企业法律事务人才培养,提升企业家依法管理意识,提高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水平,推动企业合规、健康、快速发展。

  

  省委常委、绵阳市委书记曹立军对法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也给予高度肯定:“绵阳中院畅通意见反映渠道,形成问题解决机制,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行动迅速、工作扎实,应予肯定。”

  

  实打实

  满足多元司法需求,持续提升群众司法获得感

  

  人民法院不仅要定分止争,还要为群众化解纠纷提供多种解决方案。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绵阳法院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信号,实现方便快捷、诉非对接、线上线下联动。

  

  绵阳经开区法院是第一个样板。该院打造“1+N”专业调解机制,适应多元共治新需求。“1”即“一个中枢”,指的是以退额法官为主的“老黄调解工作室”做专业指导。“N”即“N元联动”,指的是引入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道交损害赔偿调解委员会、市保险行业协会、人民调解员等力量作为辅助。在“1+N”专业调解机制作用下,多方共同参与纠纷化解,并根据案件类型,设置集中调解日,促进各类矛盾高效处理,受到人民群众欢迎和点赞。据统计,今年以来,绵阳经开区法院邀请5名调解员常态化“坐班”,调解矛盾纠纷617件。

  

  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绵阳经开区法院还设立了专门联络员,引导各类调解组织通过调解平台在线推送调解成功案件,并由一名员额法官专职负责出具调解书或裁定书。最快只需半个小时,当事人即可现场或在线领取法律文书。“以前我们只知道可以网上立案,没想到现在线上调解也这么方便,这种方式真的很亲民很贴心,让我们在参与纠纷调解时少跑路,真正为企业降低了诉讼成本。”通过在线调解室成功调解后,绵阳长兴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负责人卢强赞许道。

  

  不止是绵阳经开区法院,游仙区法院也将群众的多元司法需求挂在心头,用实际行动为全区人民“勾选”幸福选项。该院创新工作方式,与市律协女工委合作,创新设立公益律师服务站,为当事人和来访群众免费提供法律服务,取得良好社会效果。“买房子签订了合同,卖方却一直不履行合同,维权无门时得知法院还提供公益律师服务,现在我已提交了诉状,就只等法院公正判决了。”市民张晓砾信心满满地说道。

  

  如何释放智慧法院带来的“数字红利”,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让“诉服”变得更“舒服”?面对时代之问,绵阳中院在全市推出“全域诉讼服务”,并在高新区、江油市、三台县等9个县(市)区设立了“24小时自助法院”和“5G智慧诉讼服务站”。“只需要身份证、起诉状,就能实现自主立案、材料流转,还能生成诉讼风险评估报告,法院办事竟然如此智能便捷了!”市民张贵勇在晚饭后散步到涪城区法院,体验了“24小时自助法院”的立案登记功能后说道。

  

  心贴心

  藏羌民俗解纷,共同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

  

  绵阳拥有平武县和北川羌族自治县两个民族县以及30多个民族乡。如何扎根少数民族县域实情,强化聚居区域矛盾纠纷化解,成为摆在两地法院面前的一道难题。近年来,北川县、平武县法院创新运用藏羌民俗、全覆盖下沉司法力量、沉浸式开展普法宣传,与少数民族儿女心贴心、情换情,构建起了一条多元解纷的新路径。

  

  善用藏羌风俗,构建本地调处机制,推进“石榴籽”调解品牌建设,无疑是解决矛盾纠纷的首选。“5·12”地震后,北川县部分农户贷款重建房屋,直到2021年初,尚有1664户未还清本息,金融机构诉至法院。开庭正值春耕农忙时节,涉案群众多居住在较偏远的乡村,办案法官邀请羌族家族族长、羌族调解员等共同组建调解队伍,在农家院落、田间地头,搭建起羌族“议话坪”,创新转化“转转酒”调解模式,与涉案群众围坐在一起,用法律法规结合羌俗羌规释法明理,成功调解了1037件案件,有效推动矛盾纠纷化解。“我们羌族人向来都是讲理的,虽然现在有困难,但法官情真意切地给我们讲道理,还与银行沟通延长了还款期限,这份情是要认的,该还的钱一定还。”禹里镇涉诉羌族群众李明诚恳地说道。

  

  构建全域联调体系,以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为中枢,辐射人民法庭和乡镇诉讼服务站(点),实现三级联动调解,把司法服务延伸到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让老百姓享受“家门口”的诉讼服务,是绵阳法院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司法答卷。“我们在下沉司法力量的同时,还积极协调,把当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纳入了联调站(点)的专家调解库,把乡镇政法委员、司法所工作人员以及村(社区)干部充实进调解队伍,确保乡村的每一起纠纷都有人管、有人调。”北川县法院院长严明说道。据悉,除传统的线下司法服务外,绵阳法院还积极推广“云调解”“微法院”等数字化调解工具,实现联调中心、站、点矛盾纠纷“一体化联动”处置,让群众纠纷“一地”受理、“一站”解决,以司法的“用心指数”赢得了群众的“满意指数”。

  

  青山叠翠、农家忙乐。在“天下大熊猫第一县”,在雪宝顶、老河沟保护区,除了农忙的场景,还有藏族、羌族、回族群众“围观”巡回审判,法官和“石榴籽”调解员共同调解案件的场景。

  

  2020年8月,平武县挂牌成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法庭,选派优秀法官驻村。驻村法官前端参与纠纷化解,为森林资源、珍稀野生动物保护提供网格化司法服务,后端审理案件,并及时开展普法工作,培育依法绿色发展的“种子”。“大家遇到问题第一时间就想找法官问问,话从法官嘴里说出来就是不一样,我们听得进去。”白马寨的村民格波塔如是说。

  

  用司法的力量守护大熊猫国家公园片区,当地的法官还被群众们亲切地称呼为“熊猫法官”。平武县法院“熊猫法官”史骄麒告诉记者,过去护林员在巡查中发现问题,不能解决的要层层上报,直至追究法律责任。现在,问题一发现,“熊猫法官”直接介入,进行普法宣传、开展巡回审判,发挥预防性司法关键作用,同时还邀请家族族长共同参与调解和教育,依靠乡土办法预防化解本地矛盾,大家容易接受,也更加信赖法律。

  

  真诚为群众办事,真心帮企业纾困……一桩桩一件件,看似小事却润物无声,将服务群众的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为民办实事的成效必将落到群众心坎上。

  

  罗丽 四川法治报-法治四川新闻客户端记者 夏菲妮 马超 绵阳中院供图


编辑:吴辰雨
四川长安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