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强戒所举办传统文化进场所活动
禁毒工作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人民福祉。
今年以来,泸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泸州市强戒所)紧扣司法部“一体两翼”战略部署和省戒毒管理局“四个转变”要求,大胆创新,整合所内外社会资源,将四渡赤水红色文化、民盟泸州市委“黄丝带-同心帮教”、“警察蓝”和“酒城春雨”绿色禁毒志愿者四支力量融入教育矫治工作重心,全力打造出具有时代特征和泸州特色、叫得响过得硬的教育戒治品牌——“红黄蓝绿四色同心圆”。
一年来,“红黄蓝绿四色同心圆”本着“科学戒治、关怀救助”理念,在党建引领下四力齐发、同频共振,助推泸州市强戒所实现“强警铸魂新成效、安全治理新提升、科学戒治新突破和服务大局新作为”,为平安泸州、法治泸州建设贡献力量,在长江之滨奏响戒治合力的最强音。
教育戒治多措并举
以心共情以法润人
今年“6·26”国际禁毒日前夕,姜某以“不称职父亲”之名,在给5岁女儿的一封家书中深刻忏悔,在泸州市强戒所戒毒人员中引起强烈共呜。
教育矫治工作是强制戒毒场所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泸州市强戒所紧扣所内所外教育戒治质量的提升,常态化推进教育矫正、心理矫治和社会化延伸等各方面工作,做足功课。
1月17日,龙潭剧社走进泸州市强戒所,以文化人、以法润人、以情感人、以心共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戒毒教育矫治实践,将“精忠报国、笃实宽厚、仁爱孝悌、谦和好礼、勇毅力行”等蕴含中华传统美德的文化经典巧妙融入教育教学中,使戒毒人员知荣辱、明事理、懂感恩、善言行,提升戒治内驱力。
4月24日,泸州市强戒所邀请泸州市委党校四渡赤水教育馆负责人,为全体戒毒人员作四渡赤水精神专题讲座,用革命先辈的故事激励正处于人生低谷中的戒毒人员,引导他们将戒治生活看作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积极面对和化解戒治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坚定戒治信念,早日重获新生。
为帮助戒毒人员掌握一技之长,提升戒毒人员出所就业创业谋生能力,4月,泸州市强戒所首次与地方高职院校合作,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优质的师资和丰富的职业技能培训经验,构建起具有泸州市强戒所特色的教育矫治和职业技能培训新体系,先后为110名戒毒人员开办两期职业技能培训,为其出所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端午节前夕,民盟“黄丝带·同心帮教”团队走进泸州市强戒所,与戒毒人员围坐一起,一边包粽子一边与他们交流互动,鼓励他们保持乐观心态,坚定戒毒信心,早日回归社会。戒毒人员倍感温暖地表示:“我们一定不辜负社会各界的期盼,听管服教,积极戒治,争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6月,“酒城春雨”禁毒志愿服务队刚成立,西南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团队等禁毒志愿者,到叙永县叙永镇社戒社康指导站为社区居民和社戒社康人员开展社会心理服务活动;8月,禁毒志愿者到叙永镇为社戒社康人员开展心肺复苏和防暑急救操作知识培训。
为全面提升戒毒场所、社区戒毒(康复)指导站心理矫治业务能力,10月23日,泸州市强戒所在西南医科大学举办为期3天的心理矫治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为民警、心理咨询师、禁毒社工及禁毒专干开展心理矫治工作“充电赋能”。
为探索戒毒工作社会化延伸工作新模式,积极践行“三个融入”和“四个转变”要求,着力推动泸州市强戒所“一体两翼”工作职能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2018年,泸州市强戒所先后在泸州市龙马潭区、泸县、叙永县和古蔺县建立起8个社戒社康指导站,探索出一套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由禁毒委牵头、政府统一领导、乡镇(街道)社区具体实施、戒毒场所对口指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6年来,叙永镇在实践中探索出“一个核心+两支队伍+三大工程+四个环节”联合工作模式,以及“五个一”帮扶和“四个跟进”措施、“七必”工作原则。古蔺县金兰街道总结出红黄绿“三色”码精准管理、“两室两站一基地”及“中心+网格”管理机制。泸县玉蝉街道推行“5+N”体系工作机制,有效落实了社戒社康人员的日常教育管控。
所地合作三甲加盟
医疗戒治专业赋能
11月19日,66岁的戒毒人员许某突发胸闷、四肢寒颤、额冒冷汗等症状。泸州市强戒所医生1分钟到达现场,见许某病情紧急,立即联系合作医疗机构平安医院医生到所会诊,并火速拨打120急救电话。半个小时后,许某通过“绿色通道”进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得到快速救治,病情转危为安。
戒毒人员的身心健康,历来是戒毒场所的主责。为寻求科学戒治新突破,泸州市强戒所先后与多家三级医院和一家民营医院建立“绿色通道”,并联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附属中医医院、西南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建立“特殊人群社会救治基地”。为改善戒毒人员身体健康状况,西南医科大学医务人员和营养科专家不定期应邀前往泸州市强戒所,对患疑难病症戒毒学员提供有效救治方案,并对戒毒人员进行膳食干预。营养专家通过调整食谱,改善饮食结构,控油、控盐等措施,辅助治疗相关病例。目前,泸州市强戒所所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均得到有效控制。“特殊人群社会救治基地”的建立,有效弥补了戒毒场所医疗服务体系布局不完善、医疗技术和设备匮乏等短板,从而实现戒毒场所与社会高质量医疗机构之间人才共享、技术支持和服务的高效衔接,使戒毒场所在疾病诊疗判断、危重疾病急诊处置、急性并发症救治及公共卫生防疫等方面的整体服务能力得到强有力的提升。
为使中医药文化与禁毒教育深度融合,传承中医文化,弘扬中医国粹,泸州市强戒所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合作建立“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多次邀请专家到所内宣讲中医药文化知识,营造全所“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用中医药文化为戒毒人员树立戒治信心、恢复身心健康、顺利回归社会提供帮助。同时,泸州市强戒所与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合作,初步达成戒毒康复理论研究、康复项目开发、康复训练培训指导、案例提炼推广、体医融合发展研究等合作意向,为推进戒毒人员康复训练工作专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奠定基础。
泸州市强戒所借助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大平台,努力提升场所医疗救治水平,近三年来,主动参加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护理临床大练兵比赛、全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励剑杯”戒毒医疗急救技能比武大赛及省戒毒管理局组织开展的戒毒医疗病案讨论等,分别取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所地合作方面,泸州市强戒所分别与泸县玉蟾街道和叙永县叙永镇合作,建立“泸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所自愿戒毒(玉蟾)咨询点”和“泸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所自愿戒毒(叙永镇)咨询点”,为有咨询和就诊需求的戒毒人员及其家属提供专业的帮助和指导。
党建引领强基铸魂
锻造过硬政法铁军
为锻造过硬政法铁军,泸州市强戒所领导班子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抓,坚决将理论学习抓在经常、融入日常,以关键少数带动大多数,用实际行动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泸州市强戒所党委高度重视“第一议题”制度的落实工作,将其作为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工作发展的重要抓手,有效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定期开展影响场所稳定、影响社会稳定问题和敏感人员、敏感群体、敏感事件排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措施实。
建章立制方面,以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加强制度建设,将党内规章制度要求整理为易操作、可推广的流程表单,为规范开展党建工作夯实制度基础。
强化业务提升方面,每半年开展一次党建工作检查,对各党支部存在的问题以“温馨提示”的方式发送各党支部联系所领导,督促党支部进行整改,提升党建规范化水平。
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党委会会前学法、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政治轮训、“三会一课”、邀请专家专题授课、参加专题网络培训和观看专题辅导系列课程等形式,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系统学习。紧扣司法部“监狱戒毒人民警察实战大练兵”和省际警务交流,围绕业务能力和警务技能提升,制定教育培训短期计划和长期规划,全覆盖、分层次、分类别、分重点对全警开展教育培训。今年1月至11月,选派民辅警21人次参加省戒毒管理局各类比武并取得优异成绩。
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履行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加强纪检队伍建设,强化政治监督和日常监督,编制“两图一表一单”,排查风险点17个,制定防控措施21条;健全内部通报制度,采取实时轮巡、重点回放、挂屏等方式,划定重点部位、重点人员、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物品,以场所精准视频自查推进队伍作风效能提升,相关工作做法被省司法厅在全系统推广。不断深化警示教育,常态化开展廉政提示提醒。泸州市强戒所党委召开专题警示教育会,深入剖析案例,反思问题根源。通过组织党员、中层干部参观况场朱德旧居纪念馆、泸县家风馆,观看警示教育片等多种形式,用好正反两面教材,强化警示震慑。不定期约谈中层干部,做好廉政谈话提醒,扣好廉洁从警“第一粒扣子”。
今年,泸州市强戒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将“三个融入”“四个转变”作为工作的重要发力点和突破点,紧盯预防、打击、戒治、帮扶四个环节,在维护公共安全上展现新突破、在提升戒治质效上显现新成效、在服务中心大局上取得新作为,连续21年保持“六无”,为平安泸州建设、市域社会治理和毒品问题综合治理,探索出一条极具地方特色的泸州强戒之路。
苟兴发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杨元禄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