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ccaw@sina.com
主办:中共四川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四川法治报社
您的位置:首页 > 政法文化 >
草堂,杜甫永远的家
www.sichuanpeace.gov.cn 】 【 2025-11-14 10:40:09 】 【 来源:四川法治报

  □ 文 猛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每次读到杜甫的这首诗,我除了充满敬意,更多的是悲伤,如此伟大的一个诗人,一直在为房子喊,为饥饿喊,为多病喊,这是诗人的不幸,还是时代的不幸?


  今天的杜甫草堂,家喻户晓,是杜甫在成都永远的家,是诗歌的家。


  杜甫年轻时科举落榜,中年时混到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位,相当于兵器库管理员。安史之乱后做了司功参军,本来已经够惨了,又碰上兵乱,对仕途感到失望,干脆辞职到处投亲靠友。杜甫自己说:“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浣花溪边,黄土筑起的草茅屋,我所知道的杜甫从来没有阔气过,他修不起更有规模、更有气势的宅院。


  杜甫最早修建的家园也许是我大脑中想象出的那方家园。杜甫今天的家园是成都人给他修建的,不是几亩,是几百亩。杜甫先生那个时代,草堂以及草堂附近的地块应是城郊野地,现在这方土地已在成都二环之内,每一寸都“流金淌银”。


  今天的杜甫草堂有东西南北四道大门,“天府之国”不辜负任何一粒种子,杜甫草堂是一粒种子,诗歌也是一粒种子,这是“长大的”杜甫草堂,这是生长着诗歌的“天府之国”。


  不管从哪道大门走向杜甫草堂,都是为主人公杜甫出场作出铺垫。


  大雅堂是必须要记录的。其名源自《诗经》,主角自然是杜甫,正面墙壁上镶嵌着一幅面积达64平方米的磨漆壁画,成都人说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幅磨漆壁画。壁画以连环组合的方式,用生动的画面展示出杜甫一生最主要的阶段,譬如壮年漫游,譬如困顿长安,譬如遭乱流离,譬如寓居成都,譬如羁留夔府,譬如漂泊湖湘。壁画在“画说”杜甫一生最主要时段的同时,也不忘“诗说”杜甫,在有限的画面内形象地展示出《望岳》《秋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代表作。


  “大雅堂”给杜甫建立了“朋友圈”。浪漫不羁的李白自然是要请来的。杜甫是见过李白的,杜甫给李白写过很多诗,而且一直在追寻李白走过的足迹,追寻李白写过诗的地方,去致敬他仰望的诗人。有人说杜甫一生漂泊,投亲靠友是漂泊的路线,追寻李白的足迹是潜藏致敬的路线。


  孤独坚韧的屈原,诗意和禅意的王维,人民诗人白居易,豪放不羁的黄庭坚,柔情与才情的李清照,豪气干云的陈子昂,豪放爱国的辛弃疾,潇洒宦游的陆放翁,恬淡洒脱的陶渊明,醉卧山石的苏东坡……都请来了,让著名的雕塑家钱绍武、叶毓山等人用汉白玉、乌木、铸铜等材质,定格这些伟大的诗人。


  这些诗人中杜甫真正见过面的不是很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诗人的小日子绝对都比杜甫过得滋润。


  在中国的诗人中,有一个一直都皱着眉头生活的人,这个人就是杜甫。


  我们说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那是评论家的专业术语。用我们民间的大实话,杜甫的在那个时代就是一个饱经风霜的诗人,一个倒霉的诗人。


  千诗碑是必须要记录的。在草堂博物馆与浣花溪片区,以诗圣广场为起点,中国最一流的书法家把杜甫的1455首诗刻写在山东青石之上,形成一道长310米的碑廊,其中还包含着宋元明清至现代40位书法家的58件精品,篆隶楷行草五体兼备。


  这是诗的高峰,也是书法的高峰。以青石为纸,以大地为纸,以人为纸,这绝对是大地上最恢宏、最厚重的诗集,每一首诗是真的沉甸甸的。


  溪水的声音传来,那是浣花溪的水声。轻轻推开那扇略显斑驳的柴门,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大唐盛衰、一个一生都在漂泊的诗人心灵深处的时光之门。这是一方宁静而古朴的庭院,那些直插云天的大树不知道是不是杜甫当年种下的,年轮记着一切。茅屋之顶,茅草在微风中轻轻颤动。


  那风,杜甫吹过。这路,杜甫走过。这地方,杜甫住过。诗在,草堂永远就在。一个伟大的诗人,让此间成为大地上最有辨识度的茅屋。


  我们今天见到的茅屋不是杜甫最早住过的所在。但不管茅草屋被毁过多少次,重建过多少次,这儿的确住过一个伟大的诗人,一个伟大的诗人在这里写下了很多伟大的诗篇。


  在杜甫漫漫的漂泊路上,在四川的五年零五个月,在成都的三年零九个月,是杜甫一生中相对比较安稳的岁月。唐乾元二年(759),杜甫一家从甘肃同谷县,经蜀道漂泊到成都,最初借宿于浣花溪畔一间古寺中。杜甫一家在漂泊中,住过很多次古寺。第二年春天,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裴冕给杜甫批了土地。建造房子和院子所需的松、楠、竹及其他植物和材料,杜甫都是写信或赠诗向其他官员朋友索讨得来的。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堂成》)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


  这个由时间与诗歌层层夯筑的“家”,早已超过黄土和茅草的范畴。这是我们用脚丈量的敬仰,用目光擦拭的丰碑——我们无法逆转他“床头屋漏无干处”的寒夜,无法为他“万里悲秋常作客”送去暖心的问候,那就让时光和我们的敬仰生长出参天的楠木、潋滟的潭水、如海的修竹,为杜甫重建一座不朽的广厦,回应那穿越时空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的呐喊在杜甫草堂变为了现实,我们今天为杜甫置办了偌大的家业,这三百亩的公园,是中国人集体签署的契约:诗圣,你的草堂永远不会倒下,它已经升华为一座灯塔,照耀所有在风雨中寻找归途的灵魂。值此盛世,成都人以最大的场面、最高的礼遇,在最值钱的地盘,给杜甫修建了这么大一片草堂。


  杜甫应该是中国诗人中住房面积最宽的诗人啦!


  他曾经的呐喊在神州大地上变为了现实,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不愁吃、不愁穿,中国人几千年来最大的梦想已经实现。


  这个时代,我们刚好赶上。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刘慧心
初审: 刘慧心
二审: 郭雨迪
终审:
四川长安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