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ccaw@sina.com
主办:中共四川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四川法治报社
您的位置:首页 > 政法文化 >
“较场”作伴度平生
www.sichuanpeace.gov.cn 】 【 2025-11-14 10:40:35 】 【 来源:四川法治报

  □ 杨素宏


  城墙上已经长出了几株叫不上名的茅草。有人告诉我,那是“芭茅”的一种。


  还有几棵不大,仅有一米多高,把根须伸进城墙砖缝里的抽着细筋条的野树,我也叫不上它们的名字。同行于城墙下的战友说,好像是“构皮树”,那树皮是小时候在乡下“打陀螺”最好的用料之一。


  我无法细究,点头称是。每天上下班,我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抬头望向城墙上的那些草和树,这是我在成都北较场军区大院上班那些年的“必修课”。


  我这一生与“较场”颇有缘分。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从二十岁初进“较场”,辗转了几十年,最终,还是与“较场”又走到了一起,落脚在“较场”的圈内。


  二十岁那年,我考进了位于昆明北教场的原昆明军区汽车技工训练大队,学起了那个年代还比较时髦的汽车修理技术。那是我初识“较场”的地方。在成都,人们习惯于写成“较场”,而昆明则写作“教场”。其实,“较场”或“教场”这两种写法,都是“校场”(古时读xiào chǎng,现今读作jiào chǎng)之误。


  查阅相关史籍和现今的一些资料得知,成都人习惯称的“较场”,古时应为“校场”。因为,《战国策·中山策》中有“乃使五校大夫”的句子,这里的“校”(读xiào和jiào),本义是指古代桎、梏一类的刑具(《说文》曰‘校,木囚也’),又指军职级别(如‘校尉’)。《汉书·卫青传》:“军大捷,皆诸校力战之功也。”(军队取得胜利,是各部队努力作战的结果)隋唐颜师古(581年—645年)注:“校者,营垒之称,故谓军之一部为一校。”《资治通鉴·周纪五》:“正月,王陵攻邯郸少利。益发卒佐陵,陵亡五校。”胡三省(1230年—1302年)注:“校,犹部队也。”由此可知,校场既指军营,又指军队建制。“五校”即是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和射声,汉武帝时设八校,即在前面“五校”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垒、胡骑、虎贲。每校为一个编制单位(约相当于现代的团或师级单位),校所住的兵营叫做场,即“校场”(今读作jiào chǎng),指操练兵马或比武竞技的场所,有时也用作阅兵。而统领一校的军官称作“校尉”。唐代李濯《内人马伎赋》中有“人矜绰约之貌,马走流离之血,始争锋于校场,遽写鞚于金埒”的描述。随着历史的发展,校场在不同朝代有所演变,所包含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但从宋代校场的功能来看,主要是用于军事训练和检阅军队。宋代陆游(1125年—1210年)《老学庵笔记》卷一记载的“淳熙己酉十月二十八日,车驾幸候潮门外大校场大阅”即说的是皇帝在校场检阅部队的事。


  若按古人的上述说法,驻军练兵的地方叫做“校场”的话,我十八岁已与之结缘——因为参军而走进了军营,天天都在练兵场上摸爬滚打,一个农村小青年就这样练就了“国防身体”。


  进入昆明北教场后,我系统地学习了汽车修理,学习了车工、材料学和机械制图等等,前后整整十个月。同时,也开始了我的写作之路,我正式发表在报纸上的第一篇小小说《星期天》,就是取材于我和汽训队同学星期天进城游昆明翠湖公园时,抓小偷的真实故事。


  人生弱冠考入“校场”,文字生涯亦起步于“校场”,最终,我从云南边防部队调到了成都北较场,在《战旗报》报社当了一名编辑。不限于此,我在北较场工作和居住期间,亦因东较场、西较场均驻有部队机构而经常游走。后来,军队住房制度改革,军区修建了保障性经济适用房,我便正式在“较场”里定居下来。


  在成都北较场居住和工作,这在我的人生履历中格外重要。这让我从一个没见过世面的普通边防战士,渐渐在文字堆里浸润着,有所进步。于是,在与友人讨论所居“较场”时,便引出了究竟是“校场”还是“较场”抑或“教场”的话题。本来较真不得也无法较真,但既成话题,这里就来简单地说一说成都“较场”的由来及其演变过程吧。


  成都历史上有东南西北四个校场,分别位于成都老城墙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成都人称校场为“较场”,也缘于校与较在古音古义上有时是相通的,如古汉字中的“通假”,即“较量”亦可写作“校量”。成都这个“较场”之所以被人们接受,是“约定俗成”的结果,所以,当我们去查阅《成都大字典》这类比较权威的工具书时,那上面赫然是写作“较场”的。如果现在我们把成都的北较场、东较场、西较场,改为北校场、东校场、西校场的话,人们反而不习惯了。甚至许多涉及这些地名的相关“本本”都得重新改过来,那是比较麻烦的事情了。


  由于历史变迁和城市建设发展,成都的南较场,已经没有了具体的地理位置,大致范围似在西较场以东、君平街以南、上汪家拐街以西、锦里西路至锦里中路以北,以及上池正街、文庙西街西端附近一带。而北较场、西较场现在仍是军营,东较场也已变了模样。这几个较场中,北较场名气最大、历史建筑最多——有古蜀国国王开明王妃墓、武担山、成都老城墙、存正门(即北较场小北门)遗址,武备学堂、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小学堂、陆军测绘学堂、四川陆军军官学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成都分校等曾在此开办。


  在北较场工作和居住期间,我几乎每天都要从存正门通过,因为办公室就紧挨着它。这“存正门”的名字,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存正门位于北较场北城墙的中段,据说是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成都分校为了进出方便而凿开城墙,修建的“洞门”。门洞呈拱形,以老城墙砖垒砌,长宽各约5米,能通行中小型货运汽车。修建这道门时取名“存正”,寓意为正气长存。


  时至今日,这个门洞还保存完好,仍是住在北较场内的人们进出的一道便门。


  存正门以西数十米处,原有一幢三层法式小洋楼,俗称“黄埔楼”,又称为西楼或军校官邸,是当年蒋介石来成都时居住的地方,现已拆除不存。原址上,修建的新办公大楼高耸入云。


  往事悠悠,尘缘落定。如今,我就在这“较场”之内,与邻寒暑相伴,淡食瓜果鲜蔬,闲步林荫小径,昼看日出日落,夜观月圆月缺。


  (作者系四川省公安厅退休民警)


编辑:刘慧心
初审: 刘慧心
二审: 郭雨迪
终审:
四川长安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