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汉堡店控诉遭华莱士员工恶意差评一事引发网友热议,据悉,广东深圳的方先生在多个社交平台发帖称,自家汉堡店遭到附近一家华莱士员工多次下单打差评,恶意进行不正当竞争。他不仅在该华莱士后厨找到了自家外卖餐包,还发现这家华莱士门店的快递收货人电话尾号与此前差评用户的尾号相同,此事引发公众对恶意差评的广泛讨论。
近年来,随着网络购物、线上订餐的流行,买家评价成为消费者挑选商品时的重要参考,同时,一个差评对商家的信誉评级也会造成长期的影响。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从中发现“商机”,利用在线上给商家差评实施敲诈勒索。为此,记者进入相关刷单微信群,对“职业差评”运营情况开展调查。
此外,成都铁路运输第一法院(成都互联网法庭)等多家法院曾先后公布多起涉“恶意差评”案件,揭开了利用虚假评价牟利的犯罪链条。商品的评价行为从商业竞争工具演变为敲诈勒索手段,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暴露出平台经济生态治理的深层挑战。本报法治会客厅邀请法官、律师共同探讨网络恶意差评黑灰产业链的破局之道。
案件聚焦
竞争对手在朋友圈发起"差评悬赏"
一条朋友圈引发的商誉危机,将电商平台隐秘的“差评黑产”暴露在阳光下。
2022年7月,成都一家经营四川特产的电商企业遭遇了一场精心策划的“差评狙击战”。竞争对手通过朋友圈招募“职业差评师”,以“免费吃苕皮+5元佣金”为诱饵,组织散布对电商企业的店铺进行虚假一星差评,损害了其商业信誉及声誉。经调查发现,这些差评竟来自竞争对手——成都某商贸公司员工黄某莉在朋友圈发起的“差评悬赏”。
“每条差评支都会支付酬金,要求使用真实账号,评价内容要各不相同。”该案的承办法官赵小凤透露,黄某莉通过社交平台招募了“差评人”,精心设计了这场商誉狙击战。成都铁路运输第一法院审理认为,原被告双方公司系同行业竞争者,被告组织对成都市某有限公司店铺故意进行虚假一星差评的行为,损害了原告的商业信誉及声誉,构成对原告的商业诋毁,应当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
“区别于传统商业诋毁,网络差评攻击具有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破坏力大等特点。”赵小凤说道,法院在审理中重点考量三个要素:评价内容的真实性、行为主体的关联性及损害后果的可量化性。案件中,原告提交了其店铺销售数据拟证明其受到的损失,但商品销售与市场经济、商品质量本身、店铺宣传活动等多种因素相关,原告未能举证证明因商业诋毁行为所受到的实际损失或被告因该行为所获得的利益,法院结合原告所经营的电商店铺级别、粉丝数量及因商品声誉、商业信誉受损遭受的损失,涉案产品的销售价格、范围,侵权行为的持续时间,被告侵权主观恶意程度,以及原告因维权支付的合理费用等各方面因素,酌情判令被告向原告赔偿经济损失。
恶意发差评并借此索赔的事件不仅可能面临侵权责任赔偿,严重的还会构成犯罪。前不久,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一起案例,两名“职业差评师”接受他人委托,对某网店实施恶意差评,并以删差评为由多次勒索财物。最终,法院审理认为,二人行为已构成敲诈勒索罪,依法判处两被告人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深度调查
“职业差评”形成完整黑灰产业链
记者调查发现,案件背后隐藏着一条成熟的“职业差评”黑灰产业链。在某社交平台“电商运营”话题下,暗藏着大量“专业改评”“差评攻防”等服务广告。一名曾从事该行业的知情人士透露:“成熟的差评团队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从账号养号、文案设计到规避平台检测,都有专业方案。”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职业差评师”已从单纯的接单刷评,发展为“差评+勒索”的复合型犯罪。某电商经营者王先生告诉记者:“有人先给你刷20条差评,然后主动联系说可以帮忙删除,一条收费500元。”
然而,在商家看来,差评对他们的打击是巨大的。“职业差评师”通过负面评价索取财物,直接影响卖家的产品排名和销售,甚至利用法律手段进行敲诈。“顾客一条差评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会直接损害产品排名和销售量。”一名电商平台的店主向记者透露。一名电商从业者表示:“雇人发一条差评成本仅几十元,但可能让对手损失数万元流量。”部分“职业差评”团伙甚至形成“接单-刷评-勒索”闭环,利用商家“破财消灾”心理反复作案。
去年9月14日,公安部公布了10起典型案例,其中包括一起“网络水军”恶意刷评论的案件。办案民警在一个名为“诚信交流群”里看到,一条虚假留言和评论的佣金一般标价为一元左右,而像这样的兼职任务,群主和管理员几乎天天都会派发。群里的人接单之后,他们会利用手中掌握的账号,在指定的平台直播间或者评论区里发布虚假内容并且进行截图,再将截图返回“诚信交流群”给群主或者管理员确认,以此赚取佣金。
今年7月9日,记者进入到一个刷单群里,这个群里有300多人,群主和管理员经常会发布所谓的兼职任务,其中有一部分是刷好评、刷关注、刷点赞,但也有一些所谓兼职工作则是要求水军对他人账号进行恶意评论和辱骂诋毁。
某电商平台店主告诉记者,虽然相关网络平台对于用户举报投诉他人功能设置了相关的规则要求,但如果出现大量的投诉举报情况,平台方还是会先对被投诉账号发布的内容进行减少曝光、限制流量等措施,对店铺影响很大。
司法困境
如何区分恶意差评与合理批评
对商品和服务进行评价是法律赋予消费者的监督权,但在网络“职业差评师”进行恶意差评的乱像下,商家成了“惊弓之鸟”,不少消费者因合理批评惹上了官司。如何区分恶意差评与合理批评,成了当前司法实务的一道难题。
今年上半年,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披露了一起由差评引发的网络侵权责任案例。2023年8月,消费者张某在一家修理厂保养车辆后,因对费用产生异议,随后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发布了3条视频,描述了争议过程并批评了修理厂的行为。修理厂认为这严重损害了其名誉,所以以名誉受到侵害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消费者停止名誉损害、公开道歉,并且要求赔偿经济损失2万元。法院经审理,驳回了修理厂全部的诉讼请求,双方都没有上诉,案件已经生效。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消费者与商家之间因差评而产生的纠纷时有发生。通过各地发布的典型案例,既有消费者的合理批评得到法院支持而赢得官司,也有消费者被法院认定为恶意差评而追究其责任。
对此,赵小凤表示,合理批评的关键在于是否基于真实体验、是否客观描述事实及是否使用了文明的语言。恶意差评则相反,往往伴随着虚构事实、侮辱性语言或以差评为手段谋取不正当利益等行为。
“消费者作出评价要基于真实的交易和实际体验,对商品的质量服务的态度作出评价,不能有侮辱性的或者刻意诽谤性的语言,有违公序良俗。”吴婷补充道。
对此,代瑶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司法实践中,法院对被诉言论“差评”性质的认定较为谨慎,区分被诉言论是正常评论、还是恶意差评或严重失实信息通常需要结合以下情况综合判断:是否明确指向特定商家,可能造成其社会评价降低;评论者是否实际消费过该商品或服务;评价内容是否围绕商品或服务本身,而非针对商家人格进行攻击;评价信息是否基本真实,有无虚构事实、夸大诋毁的情形;是否存在对商家进行威胁、要挟,或借机提出退款、赔偿等不合理要求的行为。
“恶意差评,不仅侵害了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更削弱了消费者对网络评价体系的信任。”陈蕾冰说道,一些恶意差评人利用网络平台的评价机制漏洞,通过伪造消费记录对竞争对手进行恶意诋毁,或者通过虚构事实、编造负面评价等手段实施向商家索要“删帖费”,严重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破局之道
筑牢法治、技术与诚信三重防线
“消费评价虽有一定的主观性差异,但应以尊重客观事实为基础,守住法律底线和诚信底线。”赵小凤说道,一方面,消费者要增强自律意识和底线意识,基于事实和诚信作出消费评价;另一方面,商家也应对恶意差评快速反应,用法律武器积极维护自身权益。此外,平台应不断完善有关消费评价的规则和标准,引导消费者文明评价。
代瑶建议道,商家应当尊重消费者对其商品或服务作出的正常批评,但遭遇恶意差评时,应及时固定交易记录、评价截图等证据,通过诉讼等合法途径理性维权;消费者应依法行使评价权,确保评价基于真实消费体验,内容客观理性,不滥用权利实施侵权行为;平台应履行监管责任,完善评价规则,同时为消费者的合理评价和商家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
在吴婷看来,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发布言论需遵守法律和公序良俗,对虚构事实、恶意抹黑等侵权行为,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打击“职业差评”黑产,既需司法机关精准定性、重拳出击,也需平台升级技术防线,更离不开商家与消费者对诚信评价生态的共同守护。
广大网络商家遭遇恶意差评时,应及时固定证据,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切勿轻信所谓的“删差评”服务。电商平台需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建立健全恶意差评识别、处置和预防机制,营造公平健康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