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ccaw@sina.com
主办:中共四川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四川法治报社
您的位置:首页 > 案侦·说法 >
为200元铤而走险 开通“呼叫转移”变成诈骗帮凶
www.sichuanpeace.gov.cn 】 【 2025-07-22 11:40:16 】 【 来源:四川法治报

  近日,木里县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破获一起利用“手机口”技术为电信网络诈骗提供支持的案件,抓获违法行为人3名。


  今年6月,黄某遭遇了一场精心策划的电信网络诈骗。起初,他收到一条伪装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短信,随后,一名自称“客服”的人员致电,以“协助取消保险业务”为由展开诱导。在诈骗人员的步步引导下,黄某下载了指定软件并开通免密支付功能,最终账户内10万余元资金被转走。


  警方调查发现,这起诈骗案的背后隐藏着一条为境外诈骗集团提供技术支持的犯罪链条。嫌疑人熊某某、沈某某在古某的指使下,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开通“呼叫转移”业务,且转移号码均为“00”开头的疑似境外电话。正是通过这种操作,境外诈骗人员得以“隐身”——利用境内号码转接规避监管,不仅给受害人造成误导,更大大增加了案件侦破难度。


  据统计,作案期间,熊某某名下号码帮助境外诈骗人员拨打涉诈电话22个,古某涉及的涉诈电话达51个,而沈某某提供的“呼叫转移”服务直接被用于对黄某实施诈骗。值得注意的是,3人中仅古某获利200元,熊某某、沈某某未获分文,却已触犯法律。目前,沈某某、古某已被依法行政拘留,熊某某被依法处以行政处罚,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警方提醒


  “呼叫转移”如何成了诈骗“隐身衣”?这起案件暴露出新型诈骗犯罪的隐蔽性特点。其一,“境内号码+境外实际操控”:嫌疑人利用普通手机的“呼叫转移”功能,将境内号码与境外电话绑定。当受害人接到境内号码来电时,实际通话对象是境外诈骗人员,以此模糊诈骗源头,规避监管追踪。其二,“低投入高风险”的帮凶模式:三名嫌疑人仅因微薄利益(甚至无利可图),就为诈骗集团提供关键技术支持,成为其“工具人”。这种“无直接诈骗却助纣为虐”的行为,同样要承担法律责任。(木里公安宣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唐万贵)


编辑:刘慧心
初审:
二审:
终审:
四川长安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