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警在拥堵节点实施指挥,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全力应对交通高峰
清晨7时,成都市武侯区电信路开始苏醒。人流与车流从城市的四面八方涌来,汇聚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门口。这条不到一公里的道路,高峰期过街人流量高达6800人次/小时,是成都最为繁忙的“血管”之一。
2024年10月底,成都启动“开门治堵”,先后发布两批次堵点治理任务清单,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为“开门治堵”的重要点位之一。2025年2月,随着新一轮“分区抵离、分点上下”交通组织优化方案的落地,这里正经历着一场从“毛细血管”到“神经末梢”的深度治理——它不仅是成都破解超大城市医院周边拥堵的典型样本,更折射出一座超两千万人口城市在交通治理上的智慧与温度。
随着治堵措施持续落地,治理后的华西医院附近交通情况如何?8月20日,由公安部组织的“阳光下的守护”法治公安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访团进行了实地探访。
痛点
当“医疗高地”遇上交通堵点
“我是电信路上的老住户了,以前的电信路早高峰能堵到浆洗街。”黉门社区居民代表俞先生见证了这片区域交通治理的三次“迭代”。
作为中国顶级综合性医院之一,华西医院日均门诊量超2万人次,日均就诊车辆突破1.2万辆。其所在地道路宽度较窄,浆洗街、人民南路等主干道在此交汇,形成“窄路网+高流量”的先天矛盾。更棘手的是,华西医院片区每日的汽车出行量中网约车、出租车的占比高达40%、行人过街需求大,“停车难”“秩序乱”“过境干扰”等问题交织叠加。
“以前所有车都往电信路挤,出租车见缝插针上下客,行人拎着检查单在车流里钻,救护车鸣笛都得等半天。”患者家属张女士回忆,以前开车到华西医院就诊,一条路要走半个多小时。“这片老城区道路资源有限,但就医需求持续增长,治堵必须向科技要效率、向创新要空间。”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秩序处优化科副科长王旭东说道。
破局
“分区抵离”重构交通逻辑
为了让市民就医更便捷,车辆通行更顺畅,成都交警在系统摸排华西医院片区业态分布、路网结构、公共交通、停车供给等基础情况,深入医院、社区走访,听取意见建议后,决定自今年2月19日起,优化调整华西医院周边道路交通组织。优化的核心关键词是——“分区抵离、分点上下”。
“我们在电信路(国学巷至公行道)划设全长约800米的限时步行街(工作日7:30-18:00),仅允许公交车、救护车及区间接驳车通行。”王旭东说道,这一“物理隔离”将片区一分为二:北区(黉门后街-国学巷)依托既有单行道网络,引导无停车需求的网约车、出租车即停即走;南区(公行道-华西医院)串联地下停车场入口,引导私家车直达停车资源。
“过去所有车都往电信路挤,就像把十根水管插进一个漏斗。”王旭东比喻,“现在通过步行街截流,过境车辆被导航引导至外围(如一环路、浆洗街),核心区流量削减近20%。”
针对网约车随意上下客的乱象,成都交警在北区黉门后街设主下客点、国学巷设主上客点,在南区公行道设私家车集中上下客点,并配套清晰指引牌。此外,电信路校西路口曾是行人过街“高危点”,每小时2200人次的流量与车流混行,事故率居高不下。此次交通优化通过限时步行街剥离就诊车辆,同步优化公交站台与地铁接驳点,慢行环境提升显著。
“我们医院门诊一年的就诊量在500万人次以上,12%左右的患者都是危重症,及时就医的心情是非常迫切的。而现在,患者的就医效率更高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曹钰表示,通勤时间的缩短也让医生能吃个早饭、在交班前多了解下病人的情况。
“从数据上看,综合施策后华西医院华西坝院区片区交通拥堵指数由实施前的3.28下降至2.44,降幅约26%,过境交通流量减少约20%,早高峰拥堵时长缩短近半小时。”王旭东说。
深耕
智慧治理与“绣花功夫”的双重奏
交通优化的效果,最终要靠“最后一公里”的执行落地。
在华西坝院区片区,成都交警创新推出“警力+科技”双轨管理模式:在电信路与国学巷交叉口设置联合疏导岗,整合交警警力与派出所警力共同开展街面巡逻管控和交通疏导;在南北片区9个点位设置疏导警力,确保南北两个片区交通微循环畅通,4个值守岗紧盯停车场入口;球机抓拍与巡逻警力联动,对违停网约车“首违提醒、再违处罚”。
更值得关注的是,成都交警将华西医院的治理经验融入城市级智慧交通体系:在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情指中心,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正实时评估中环路(龙祥路至佳灵路)绿波带优化效果:优化后,内环(即东向西)旅行时间从5分40秒减少到4分20秒,停车次数从2次减为1次,外环(即西向东)旅行时间从5分19秒减少到3分10秒,停车次数从1.5次减为0次,不仅提高了道路的通行效率,也提升了广大司乘人员的体验感;“龟速车治理系统”则通过外场感知设备与AI算法,精准识别在检测区域内,行驶速度显著低于道路限速与平均车速,并被后方车辆频繁超越的目标车辆,累计推送分心驾驶处罚300余起,诱导屏实时提醒8000余次。
进入暑假以后,成都市交通拥堵指数明显降低,为了不让步行及非机动车出行的市民在烈日下暴晒,针对主干道无遮阴路口,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优化了37个路口信号配时,提高路口红绿灯转换效率,过街等待时间平均降低12秒。
据了解,目前,成都正在研究将“分区管理”“需求分层”等经验向全市其他拥堵节点推广,未来还将结合轨道交通建设,进一步优化“轨道+公交+慢行”的绿色出行体系。
优化
超大城市交通治理的“成都答案”
从2000年的单向微循环,到2019年的“停车摆渡+公交优先”,再到2025年的“分区抵离+分点上下”,华西医院交通治理的三次迭代,恰是成都应对超大城市交通挑战的缩影。
这里有“绣花功夫”:针对409个信号灯子区细化配时,为幼儿园、医院过街预留每米不少于1.5秒的安全时间;这里有“科技赋能”:AI算法让信号灯“知堵治堵”,龟速车系统精准打击“移动路障”;这里更有“协同思维”:公安、医院、街道、平台企业联动,共享单车清运量日均超5000辆,游商占道乱象动态清零。
“交通拥堵治理没有终极方案,只有持续优化。”正如王旭东所言,“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让车跑得快,更要让患者看得上病、家属陪得安心、城市运转得更高效。”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李欣璐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