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清晨,大竹县竹庞公路的晨雾还未散尽,大竹县检察院公益诉讼专案组干警沿着整改后的路段巡查时,正巧遇到老李停车休息。“现在开车再走这段路,心里踏实多了!”跑了十年乡村货运的老李说着,指了指车窗外崭新的反光镜。
半年前,这条连接4个乡镇、惠及上千名村民的竹庞公路,作为多地货运的必经之路,还是让司机们胆战心惊的高风险路段——遮挡视线的茂密树木、缺失的防护栏、模糊的交通标识,曾让这里成为事故高发地。
这些隐患的集中曝光,源于大竹县检察院刑事检察部门的一次数据筛查。今年年初,大竹县检察院办案人员在梳理近4年交通领域刑事案件时发现,辖区内道路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全县112件交通肇事刑事案件造成119人伤亡,经济损失超百万元,其中,超七成发生在农村道路的急弯、陡坡、临水临崖路段。
“事故地点高度集中,背后一定存在共性问题。”大竹县检察院刑事检察部门当即启动专案研判,逐案比对卷宗与现场照片,很快锁定了“三大病灶”:道路设施不完善、监管有盲区、普法不到位。为精准定位隐患,大竹县检察院运用卫星遥感技术绘制交通肇事点阵图,直观标注案发地点、天气环境及损害后果,清晰显示农村道路急弯陡坡、交叉路口等区域风险突出。
大竹县检察院刑事检察部门第一时间将线索移送公益诉讼检察部门。3月至6月,大竹县检察院公益诉讼专案组干警带着相机与测量工具,对事故高发的国道210线非城区段、县道168线竹庞公路及多个村道展开“拉网式”排查:140余处交通标识被疯长的树木遮挡;6根交通标志支撑结构上竟同时挂着方向相反的指示牌;部分急弯高危路段未设置相关标识……200余份群众走访记录、50余处隐患点定位,最终形成一份沉甸甸的调查报告。
6月,大竹县检察院向大竹县交通运输局发出检察建议书,列明问题清单并限定两个月整改期限。相关部门立即开展全域整治:砍伐遮挡树木300余处,让标识牌“重见天日”;修复防护栏800余米,临崖路段加装波形钢板;增设规范标识30余处,扫清安全盲区。同时,结合赶集日、节假日开展普法宣传20余场,让“减速慢行”“礼让弯道”的意识深入群众心间。
如今,目光所及的乡村路段上,交通标识规范醒目。涉及路段已全部完成整改,当地农村道路标识清晰、设施完善,交通肇事案件同比下降。这场治理行动的经验,将“刑事+公益”协作机制,推广至全县乡村公路的安全整治中。下一步,大竹县检察院将持续深化一体化办案机制,聚焦民生领域痛点难点,以法治力量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让群众出行更安心、生活更舒心。(汪蓓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