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百岁,却身姿挺拔、精神矍铄,一头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服帖地向后拢去。聊起80多年前那些硝烟弥漫的岁月,他仍然声音洪亮,神采奕奕。他叫孟宪华,今年98岁,是四川监狱的一名退休民警,也是一名抗战老兵。
8月15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12日,记者在成都市武侯区玉林路见到这位老人。面对记者来访,孟宪华缓步踱回屋内,小心翼翼拿出珍藏多年的勋章。他仔细地抚平衣领,正了正衣襟,一边佩戴勋章,一边向记者讲述那段烽火岁月。
14岁参加八路军
“把日军赶出中国”
1927年1月,孟宪华出生在山东省沂南县。
他的童年是在日军侵华的战火中度过的。看到日军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常常拽着母亲的衣角,声音稚嫩却十分坚定地说:“我也想去打仗,把日军赶出中国!”那一年,孟宪华才12岁。
1941年1月,14岁的孟宪华参加了八路军,成为了八路军沂河支队(以下简称沂河支队)的一名通讯员。“那会儿我个子才到八路军将士的胸口。”老人眯起眼睛,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仰着头,眼巴巴瞅着那些扛枪的八路军将士。人家拍拍我肩膀,说娃娃太小啦,枪都扛不动,回家再长长吧。”我当时就很不服气,“别看我小,日军我也敢杀!我扛不动枪,但是我拿得动菜刀。”
1941年冬天,日军调动5万人马,向鲁中抗日根据地疯狂扑来。华东的抗战局势骤然吃紧,壮大力量刻不容缓。在山东军政委书记罗荣桓的指挥下,我军第115师将士迅速行动。他们化整为零,以排、连为单位,在各地组建游击队、武工队、民兵,动员老百姓参战抗日,挫败了日军在山东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扫荡。
那是孟宪华当兵后第一次打仗,小小的个子跟着八路军将士一起伏击日军。那时,整个沂蒙山区老老少少都在参战。回忆起当时战况的惨烈,老人眼含热泪。
中枪也要把讯息送出去
“看,这就是当年挨的枪子儿”
1943年春天,沂河支队多次设计埋伏、狙击日军,接连吃掉了日军的几支运输队。日军急红了眼,调集优势兵力,企图将沂河支队主力一举围歼。
作为部队通讯员,孟宪华曾冒死传递情报。一天,日军派出骑兵在公路上反复游荡、走走停停,试图引诱沂河支队出现。沂河支队队员早已埋伏在公路两侧,战斗一触即发,形势十分危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沂河支队队长凭借多年的作战经验,察觉到异样,判断这是敌人的阴谋,于是,命令孟宪华立刻通知前方部队以最快速度撤出战斗。
“当时连队得知日军要从公路包围过来,必须紧急转移,要赶紧把这个讯息传给前面的部队。”回忆起当初万分紧急的情形,孟宪华攥紧了拳头。那时,孟宪华刚跑到前方部队附近,就和一队日军迎面撞上。他抬手就打,一边开枪一边扯开嗓子朝附近的部队吼:“快撤!快撤!”枪声瞬间炸响。
后撤过程中,孟宪华的腿被子弹打中。拖着受伤的腿,他成功把这个重要讯息传递给了前方部队。由于孟宪华传信及时,使得部队避免了更大的伤亡。聊到此处,孟宪华慢慢挽起裤腿,指着左小腿上的伤疤对记者说:“看,这就是当年挨的枪子儿。”记者看到,这个伤疤是一个陷下去的小坑,边缘的皮肤绷紧、皱褶。
除了负责部队通讯外,孟宪华还主动报名到阵地上抢救伤员。阵地前沿抢运伤员,十分凶险,不少担架员都倒在了救人的路上。孟宪华就是在背伤员下撤时,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右腰。他一把捂住流血的伤口,咬着牙,硬是把伤员背下了火线。
抗日战争时期,孟宪华参加过十几次战斗。他作战英勇,军功章挂在胸前,身上也留下五处战伤——腿上、腰上、手指都烙着疤。最深的印记在脑袋里:一块子弹碎片至今还嵌着,取不出来。
革命精神熠熠生辉
“以苦为乐,把精力集中在改造罪犯上”
老兵精神代代相传,儿女、孙子从小听着孟宪华的故事长大。孟宪华的二女儿告诉记者,父亲最爱看战争年代剧。每当荧屏上硝烟弥漫,他常会拍着藤椅扶手,对她讲:“倒退二十年,我照样上阵杀敌!”
时代的江河奔腾不息。参加工作后,孟宪华被分到新康石棉矿(绵阳监狱前身)。当时的四川监狱大多修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位于大山深处,办公及住宿楼比较陈旧。在那段艰苦的岁月,孟宪华将参加革命的干劲和决心重新投入到罪犯改造工作中。
“当年监狱工作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大家都很乐观,以苦为乐,把精力集中在改造罪犯上,比拼奉献上。”在与青年民警交谈中,孟宪华饱含深情地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重温投身监狱事业初期艰苦却充实的日子,对如今日益强大的祖国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感到欣慰。“这些年,监狱变化日新月异,改造罪犯工作硕果累累。”作为一名监狱退休民警,孟宪华倍感骄傲和自豪。
如今,四川监狱系统的抗战老兵包括孟宪华在内仅剩8人。硝烟散尽,老兵们渐渐远去。他们留下的,是嵌在骨肉里的弹片、刻在身上的伤疤,是褪了色的军功章、染过血的旧军装——这些沉默的物件仍旧诉说着那些峥嵘岁月。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李季 实习生 赵语含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