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我省先后两次开展社区矫正执法“大比武”。图为全省第二届社区矫正执法“大比武”活动现场
绵阳市安州区社区矫正中心内,一名社区矫正对象(左)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开展VR沉浸式体验教育
康定市司法局开展社区矫正法实施五周年普法宣传
珙县社区矫正管理局工作人员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实地查访
宣汉县社区矫正管理局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参观红色教育基地 省司法厅供图
2025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施行五周年。将“纸上的法律”变为“行动的细则”,五年来,四川以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预防和减少犯罪为目标,走出了一条以法治精神为指引、以多元共治为纽带,以智慧科技为支撑、以人文关怀为内核的实施路径,社区矫正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监督管理更加规范、教育帮扶更加高效、基础保障更加有力,给出了社区矫正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四川“解法”。
健全机制 构建共治新局面
2021年5月,我省社区矫正工作迈出了新的步伐——四川省社区矫正委员会正式成立!
“四川省社区矫正委员会涵盖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教育、民政等17个部门。”省司法厅社区矫正管理处负责人介绍。2022年5月,四川省社区矫正管理局正式挂牌,到当年年底,我省已实现省、市、县三级社区矫正委员会和社区矫正机构的全覆盖,构建起“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四川坚持以法治思维破解工作难题,在社区矫正法的框架下,形成以《四川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为主线,《四川省社区矫正执法文书格式》《四川省社区矫正档案管理办法》《四川省社区矫正机构刑事执行权力清单》为基础,《社区矫正调查评估规范》《未成年人社区矫正规范》等5个地方标准为支撑,《四川省暂予监外执行实施办法》等多项制度协同配合的具有四川特色的“1+3+5+N”社区矫正工作制度体系。“这套制度体系进一步细化业务流程,统一执法规范,明确法律责任,从制度层面确立了司法行政机关及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协同联动的工作模式。”该负责人说。
将社区矫正工作放在全面依法治省和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四川大局中一体谋划部署、推进落实!这样的共识为社区矫正工作高质量发展凝聚起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四川司法行政系统整合系统资源,全省社区矫正机构与多个监狱、戒毒所共建警示教育基地;各监狱、戒毒所选派优秀民警9轮次,共计1100余人次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以其专业优势和丰富经验充实社区矫正工作力量。
共享信息、联合执法、建立协作机制……我省通过整合多元主体资源,社区矫正工作从“单打独斗”迈向“多元共治”。省司法厅与省委政法委、省检察院等持续开展“万案大评查”“社区矫正暂予监外执行案件专项检查”等,进一步确保社区矫正监管执法在法律的框架下运行。巴中市、内江市司法局与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加强社区矫正交付衔接配合;德阳市建立特殊疑难复杂案件协商会议机制,定期会商研判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疑难案件;达州市与重庆市万州区、开州区、云阳县建立“万达开云”川渝四地社区矫正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加强执行地变更、协助监管、脱漏管协查等业务协作。
科技加持 激发矫正新动能
午休间隙,宜宾市南溪区的社区矫正对象王某熟练地打开手机上的在线学习App。刷脸验证后,他点开“法律法规”专栏里的一段民法典动画短片进行观看学习。这是我省开展“智慧矫正+教育”的生动体现。9年前,四川率先启动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将“智慧矫正+”作为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的重大变革,逐步构建人力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工作新模式。
走进成都市武侯区智慧矫正中心,“三区十八室”让“规范化”“标准化”更加具象。中心设置综合管理、监督管理、教育帮扶三个主要功能区域,每个功能区域又细分为社区矫正指挥中心、心理辅导室、驻检室等18个不同功能属性的办公室,具备指挥调度、视频点名、工作督查、动态分析、预测预警等功能。如今,这样的智慧矫正中心,已覆盖全省55%的县级行政区。依托智慧矫正中心,全省搭建起集执法办案、分析研判、智能监管、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全省社区矫正一体化平台,同时研发“矫务通”“协矫通”“在矫通”三个App,形成业务办理、协同合作、日常监管三大闭环。
“智慧矫正+”让教育帮扶的深度与广度得到突破与延伸。通过对社区矫正对象学习教育、心理健康、就业状况、家庭和社会关系等情况的动态分析,助力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制定更加科学的矫正方案。打造“空中课堂”,推出定制化课程,涵盖普法教育、道德教育、技能培训等内容,实现随时随地“指尖学习”。全省各地还探索运用VR技术,打造互动式、沉浸式、自主式教育场景,监管教育的质效大幅提升。
“智慧矫正+”也开启了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新篇章。我省在一体化平台部署基础业务系统,完善全省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人员数据库,开发智能办案辅助功能,实现审批事项网上办理、执法文书线上生成,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规范化水平得到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我省还将社区矫正信息化融入“智慧政法”和四川司法“数智提速”工程一体推进,实现19项跨部门协同业务线上流转,案件办理效率大幅提升。
社区矫正档案存在时间跨度长、案卷数量多等特点,档案使用管理一直困扰着一线工作人员。依托“智慧矫正+”工作模式,社区矫正档案使用管理工作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如今,我省正逐步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电子化档案管理系统。“现在只需要一键查询,社区矫正案件的所有信息就能呈现眼前!”广安市广安区司法局一名负责人说出了心声。
五年来,我省通过不懈努力,实现“智慧矫正+”迭代更新、持续优化。截至目前,已建成智慧矫正中心100个,构建起“一个平台、两个中心、三大支撑体系、四个智慧化融合”的社区矫正信息化、智慧化建设体系。四川“智慧矫正”建设做法成效得到司法部、省委政法委肯定并内部刊载交流,四川省社区矫正一体化平台获评第四届数字四川创新大赛(2023)数字政法赛道“十佳案例”,基层多个信息化应用建设场景被评为全省司法行政智能化建设优秀创新案例。
用心“矫治”校准人生新坐标
2025年6月26日,苍溪县岳东镇尖包村的白果树林里,10名社区矫正对象正在参加公益活动。“最近正是白果叶的采摘阶段,谢谢你们来帮我。”农户张某的眼里泛着光,嘴里说着感谢。采摘结束后,一名社区矫正对象一边擦汗,一边说:“以前没觉得干农活辛苦,看到老乡们这么不容易,更觉得自己应该珍惜机会,好好改正,以后也要多帮帮别人。”
近年来,四川积极推进“三新”教育(即道德教育铸新魂、法治教育立新行、感恩教育塑新我),不断强化社区矫正对象法律意识与悔罪意识,提升道德观念,培养感恩之心,为社区矫正对象校准新的人生坐标。成都市青羊区涂某某,深受感恩教育的触动,解除矫正后坚持自费看望社区空巢老人,赢得群众一致赞誉。眉山市彭山区的蔡某,利用矫正期间学到的种植技术将自己的柑橘林打理得井井有条,日子越过越红火,他还将学到的柑橘种植技术传授给有需要的人,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除此以外,还有一批社区矫正对象在教育的感召下,积极见义勇为,参与抢险救灾。2025年2月8日,筠连县沐爱镇金坪村突发山体滑坡,造成房屋被掩埋、人员失联。15名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火速抵达一线组成志愿服务队,参与守卡点、运输物资、后勤服务、转运人员、医疗救助等工作,还积极捐赠腊肉、蔬菜、面包、方便面、饮用水等物资。
为了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更好融入社会,四川出台意见加强教育帮扶基地建设,协调相关部门和资源建成教育基地784个、公益活动基地1529个、就业基地566个。四川还积极打造社区矫正教育帮扶“一县一品牌”。雅安市雨城区、荥经县深入挖掘茶文化根脉,打造“茶心正行”特色品牌,巧妙将茶道精髓融入社区矫正工作;都江堰市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开发“真情相拥”社工服务项目,不断加强和完善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体系;犍为县建立“海棠花开·青葵”未成年人判后帮教基地,帮助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修复社会关系、回归家庭。
提能砺为 激发队伍新活力
社区矫正是一项严肃的刑罚执行活动,必须有一支职业化、规范化的执法队伍。近年来,四川在社区矫正队伍建设上频频发力。2022年,四川结合社区矫正法相关要求,创新提出“三专”(即专职、专业、专责)队伍概念;2024年,出台《关于推动社区矫正“专职、专业、专责”队伍建设的意见》,对目标任务、业务保障和队伍管理等进行明确。截至目前,全省50%以上县(市、区)已达到社区矫正“三专”队伍建设目标,实现人员配置合理、业务素质精干、权责履行到位。
专职夯基,我省探索形成“队建制”“分中心”“片区执法”三种执法模式。珙县、梓潼县、安岳县实行“队建制”模式,县级执法大队下设中队,专门承担管理和执法;成都市青白江区、新都区实行“分中心”模式,根据社区矫正对象分布,打破乡镇街道区划限制,设立分中心开展执法;彭州市、自贡市贡井区将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工作全部收归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按业务流程分组开展工作。专业强能,四川持续优化社区矫正“三专”队伍结构,提高法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专业人才占比;先后组织业务“大培训”、实务“大讲堂”,以及第一届、第二届执法“大比武”、案件大评查、信息化比武等活动,构建起教、学、练、战一体化培训提能体系,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能力素质和执法规范化水平大幅提升。专责增效,不断压实社区矫正机构主体责任,制定社区矫正机构刑事执行权力清单,实现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全省51个县(市、区)试点规范统一工作服装和标识,队伍形象进一步提升。
五年来,我省始终致力于锻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实战能力强的队伍,涌现出如梓潼县社区矫正管理局、乐至县社区矫正管理局等一大批先进集体,以及达州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科科长贾本鸣、雅安市雨城区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局四级主任科员曹瓛、成都市青白江区社区矫正管理局局长曾光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贾本鸣在司法行政系统工作30余年,“安全”“平安”“底线”成了他的口头禅,推动司法所、派出所“两所联动”,建立警矫常态协作机制。打开曹瓛的手机微信,社区矫正工作群始终置顶,她倾力打造社区矫正就业基地、公益基地、教育基地,成为社区矫正对象暖心的“帮扶者”。作为成都市青白江区智慧矫正中心建设的负责人,曾光积极倡导并实践科技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度融合,以实现更精准、高效的管理,将青白江区智慧矫正中心打造为全省的样板。
左手执法律,右手握关怀,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感人至深的事迹,有的只是一份忠诚、一份坚守。在推动社区矫正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社区矫正工作者深耕细作,努力让每一个社区矫正对象的转化都成为社会和谐的生动注脚!
五年来,我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在总结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寻找社区矫正工作高质量发展四川“解法”的征程中也找到了新的工作方向。破浪笃行,重任在肩。四川将深入贯彻落实社区矫正法,全面推进社区矫正质量提升两年行动,以社区矫正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四川筑牢法治根基。(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李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