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边县法院干警开展巡回审判
峨边县法院干警在火塘边释法析理
峨边县法院干警在“火塘”调解亭为村民讲解法律知识
峨边县法院“维克达解”双语审判团队巡回审理案件
峨边县法院“火塘”调解队成功化解一起彝汉邻里纠纷
峨边县法院党员志愿服务队到古井村服务民宿产业
火塘作为彝族家庭生活的中心,不仅用于烹饪、取暖,还是家庭聚会和社交的地方,也是解决纠纷的重要场所。2024年以来,峨边彝族自治县法院立足彝区实际,将“枫桥经验”与彝族“火塘文化”有机结合,创新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火塘”司法品牌,将党建引领、双语审判、联动调解、精准普法深度融入民族地区基层治理,在小凉山描绘出一幅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画卷。
党建暖火塘
先锋力量点燃为民初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他们更多的沟通与关爱……”7月的一个清晨,甘嫫阿妞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曲术芳坐在古井村一位村民家的火塘边,为村民详细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律知识。
这是峨边县法院深入彝族群众的生动缩影。自“火塘”司法品牌启动以来,峨边县法院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先后组建甘嫫阿妞、阿依蒙格、阿依达诗3支党员志愿服务队,每月定期深入彝区村寨、街头巷尾,主动担当火塘边的“民生服务员”。
彝历儿童节期间,阿依蒙格志愿服务队组织了一场妙趣横生的有奖问答活动,向彝区未成年人传递法治声音。妇女节期间,甘嫫阿妞志愿服务队走进峨边县非遗文化馆,为绣娘讲法律、谈变化、护权益。劳动节期间,阿依达诗志愿服务队深入核桃坪工业园区,以“法治体检”赋能企业健康发展。3支志愿服务队还精准对接农旅产业发展需求,通过设立在黑竹沟景区、杨河乡、古井村等地的法官工作站,组织开展送法进笋山、进民宿、进景区系列活动,为商户、农户、民宿经营者提供“一对一”司法服务,让党建服务深度融入彝乡肌理,更让为民温度渗透小凉山区的每个角落。“以前觉得法院很远,现在经常和法院干警围坐火塘边,他们就像我们的家人一样。”古井村村支部书记井俄大花向记者介绍道。
通过党建引领,峨边县法院带动全院干警在基层一线锤炼党性、奋发作为。2024年以来,法院干警结对帮扶7名留守儿童,下乡走访10余次,与彝族群众共同编织出一条情谊的纽带。
审判进火塘
双语审判托起公平正义
2017年,峨边县大堡镇某村村委会向当地村民出借产业扶持资金合计89万元。因政策宣传不到位,部分村民误将资金性质理解为“赠与”,未能及时还款,由此产生多起诉讼。
由于涉诉村民均为彝族,峨边县法院启用彝族的“维克达解”双语审判团队进行调解。“维克”指案件纠纷,“达解”指调解规则。收到案件后,承办法官马海阿希决定选取其中一起典型案件,到被告所在村委会开展双语巡回审判,让当事人在熟悉的语言环境中参与诉讼。同时,还邀请其余当事人及当地群众到场旁听,以民族语言沟通交流、以案释法,将“审理一案”真正升级为“教育一片”。
“当年村委会借钱给大家发展养殖、种药材,是想让日子越过越好。现在政策明确了,这笔钱要还,也是为了让更多乡亲能继续受益。”庭审当日,马海阿希用彝语耐心引导着双方协商。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同村的部分同类型借款人也深受触动,主动到村委会履行了还款义务。
这是峨边县法院“双语审判”的一个缩影。针对彝区部分群众文化程度不高,不懂汉语等情况,峨边县法院选派既通法律又懂彝语的干警组建“维克达解”双语审判团队,通过巡回审判方式深入田间地头、火塘边上,开展“彝汉双语庭审+双语答疑”全流程服务,让司法更加亲民、诉讼更加便民,赢得了彝区群众的广泛好评。2024年以来,峨边县法院已开展双语巡回审判69场次,现场答疑解惑1000余人次,让语言壁垒不再成为公平正义的“阻碍”。
调解润火塘
联动调解共护彝区安宁
“山鹰护崽,老大老二也要护爹娘……”今年5月,“火塘”调解员、德古曲别阿石坐在火塘边,用彝家古训劝诫着两兄弟。与此同时,黑竹沟法庭副庭长简尔托长翻开民法典,指着“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义务”的条款说:“法律和彝俗都讲孝道,我们一起商量个让大家安心的协议。”
曲别家因土地分割产生赡养纠纷,无奈之下,父母将两个儿子告上法庭。案件受理后,简尔托长邀请“火塘”调解员、德古曲别阿石参与调解,曲别阿石用彝家传统文化中的故事,教育曲别家两个儿子,简尔托长则用法律条文明确义务边界,并带着曲别一家人到田间划分土地。最终,两兄弟红着眼眶签下调解协议,将父母接回家中悉心照料。“火塘”调解既解了土地分割纠纷,又守护了赡养情。
德古,是指“德高望重、善于调解纠纷的智者”,熟悉习俗,在彝族群众中深具威望。峨边县法院结合当地实际,邀请8名德古担任“火塘”调解员,建立“火塘”调解室,在黑竹沟法庭打造“火塘”调解亭,借助彝族传统调解五法(双语调解法、亲情调解法、背靠背调解法、换位体验法、案例引导法),遇纠纷由德古用彝俗劝和,法官释法明理。2024年以来,调解民间纠纷成功率达84.94%,“法官+德古”联动调解成为彝寨“和为贵”的新注脚。
普法亮火塘
案例手册传扬法治新风
“阿叔,您看这民法典里写得清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高额彩礼不合法,还可能闹上法庭!”在黑竹沟法庭举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观影活动前,简尔托长举着《火塘故事——别让他人的故事在自己身上重演》案例手册,向围坐的村民讲解。
这本由峨边县法院采用彝汉双语精心编印的案例手册,目前已制作两期。手册精选了一批贴近彝区生活、在当地易发多发的真实案例,从彩礼返还、劳务用工到环境资源保护,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改编呈现,让身边的法治故事生动地走进彝区群众的心里。
以讲解“火塘故事”为契机,峨边县法院将普法课堂从法庭搬到火塘边,结合彝历新年、火把节等节庆开展“法治课”,以身边事、身边人,阐述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陋习危害性;针对“早婚早育”“高额彩礼”等问题,用案例阐明“法律不保护无效婚姻”“借婚姻索取财物要返还”。今年以来,峨边县法院已开展“火塘”普法活动40余场,发放手册500余册,拍摄的彩礼纠纷化解主题微视频《彝恋》更是被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报采用。
“以前觉得法律离咱们远,现在手册上的故事都是生活中的事儿,看着亲切,记着容易。”拿到手册的依乌村村民说。在峨边县法院干警的努力下,法治的种子正随着火塘的炊烟,飘进每一户彝家。
小结
从党员服务队的脚印踏遍彝区,到双语法官的话语温暖人心;从“法官+德古”的调解佳话,到火塘边的法治新声。峨边县法院的“火塘”司法品牌,正以民族文化为根、以司法为民为本,在小凉山深处绽放出独特的法治之花。
尹之墨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刘任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