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脚下的旅游巡回法庭
五一假期,“云上金顶”普法小分队在景区值守
峨眉山市法院公开审理一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峨眉山旅游环保法庭法官查看“补植复绿”的苗种培育情况 峨眉山市法院供图
自2021年3月以来,峨眉山市法院创新升级打造“云上金顶”综合治理体系,在全省率先成立司法保障中心,以“云布局、云治理、云修复、云普法”为切入点,全面推动旅游环保司法服务体系从分散走向集约、从单一走向联动、从传统走向智慧,借科技之“云”、以法治之力、护自然之美、促旅游之兴,多层面展现新时代人民法庭的别样“枫”景。
历经数载发展,“云上金顶”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其创新经验获最高人民法院宣传推广9次,旅游纠纷诉前化解率达94%以上,收案总量持续下降,峨眉山旅游环保法庭先后获评“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等多项荣誉,成为乐山法院高质量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云上金顶
“云上金顶”是峨眉山市法院倾力打造的司法保障品牌。“云上”即指法院借力现代科技,突破时空限制,将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延伸至“云端”,让服务范围更广;“金顶”则象征着司法为民的崇高追求与“裁判如金”的公信力。其Logo主体为巍峨的峨眉山金顶剪影,传递出高效、便捷、公正的核心理念。
智慧赋能
“云布局”架起司法服务“高速路”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峨眉山金顶已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在这片云雾缭绕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一抹“法徽红”,正在默默守护。
作为享誉全球的旅游目的地,峨眉山年接待游客逾千万人次。人流如织的背后,旅游消费、商铺租赁、人身损害、环境保护等各类纠纷易发多发。传统的诉讼模式面临当事人流动性大、证据易灭失、小额争议诉讼成本高等难题。
对此,峨眉山市法院充分发挥景区人民法庭司法服务保障职能,设立“云上金顶”司法保障中心、景区“24小时自助法院”,为游客、商家提供全天候司法服务。在清音阁、万年寺、雷洞坪等人流密集景点设立法官工作站和联络点,与旅游巡回法庭联通,构筑覆盖全山的“院庭站点”一体化解纷网络。
就地解纷
“云治理”筑牢纠纷化解“桥头堡”
“您好!这里是峨眉山旅游环保法庭司法服务热线,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一名成都游客深夜在雷洞坪景区购物,要求将未使用过的羽绒服退货退款却遭拒,法庭接到求助电话后,迅速通过一键响应网络终端,联动景区管委会顺利调解纠纷。
类似的情景已经成为法院调解工作的常态,峨眉山市法院运用巡回审判车通过远程视频在现场取证调解,1小时化解纠纷,确保“小事不出景区、大事不出旅程”。在峨眉山猴区,游客张某逗猴被抓伤后拨打旅游纠纷热线,法官开着巡回审判车迅速到达现场,及时了解游客医疗、交通等各项损失,迅速促成景区支付疫苗费补偿,后来,法庭也收到了当事人从千里之外寄来的锦旗,该案也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旅游纠纷典型案例。
同时,峨眉山市法院秉持“抓前端、治未病”理念,将司法触角延伸至景区风险防范前沿,通过向景区管委会推送典型案例,推动制定《陆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暨致害补偿暂行办法》,构建起“案例引导+前端协商”的现代旅游司法治理新格局。
依托“云治理”机制,峨眉山市法院将多发的旅游纠纷纳入协同化解体系。峨眉山旅游环保法庭与省内27家景区法庭、6个政府部门建立“内联外合”线上解纷工作机制,形成跨部门、多层级联动格局。2023年以来,旅游环保法庭诉前处理旅游纠纷387件,仅6件进入诉讼程序,调解率大幅提升,“云上金顶”综合治理体系荣获首届“四川法院改革创新奖”。
司法护航
“云修复”守护自然文化“双遗产”
云卷云舒处,“法治屏障”守护着峨眉山的生灵万物。“峨眉山不仅是景区,更是极其珍贵的生态宝库和文化遗产。我们坚持用司法保护,助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名环境资源审判法官如是说。
近日,峨眉山市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一起非法狩猎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被告人何某某在禁猎期、禁猎区内使用禁用工具进行狩猎,捕获国家“三有”保护野生动物,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其行为已经构成非法狩猎罪。经审理,该院依法判处何某某承担野生动物资源损害赔偿费用,并责令其对损害的野生动物资源进行修复。经法庭释法明理,何某某当庭表示服判,并主动缴纳了赔偿费用。
庭审现场,峨眉山市法院邀请峨眉山职业技术学校百余名师生当庭旁听,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司法实践。师生零距离接受了生态法治教育,深刻认识到破坏生态环境必将承担法律后果。
生态保护是“云上金顶”司法保障品牌的核心使命之一。近年来,峨眉山市法院牵头与泰山、黄山、武夷山等全国4地“双遗产”区域法院签署《司法保护跨区域协作协议》,建立“共商、共研、共解、共治、共护”的“五共”司法协作机制;与生态环境、林业、自然资源等13个部门共建“生态会诊”环境司法协作体系,签订《生物多样性司法协同保护基地框架协议》,加强信息共享、专案会商、执法联动;在植物园设立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基地,在国有林场挂牌补植复绿基地,探索“惩治+修复”并重的生态保护司法模式。2023年以来,该院指导涉林犯罪被告人补植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140株。
峨眉山除了美景引人沉醉外,茶香亦飘四海。为服务产业发展,峨眉山市法院出台《法治护航“峨眉山茶”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推动涉企案件“快立快审快执”,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立“法官+调解员+茶业协会领头人”普法解纷队伍,将司法服务延伸至茶园采摘、车间制茶、市场交易与商标维权等环节,全力护航“峨眉山茶”品牌发展。此外,该院针对企业诉讼开辟“绿色通道”,设置专人导诉,对涉企合同、贷款、物流等56件案件高效办理。
在峨眉山市委政法委牵头下,邀请42家本地企业召开“政企面对面”恳谈会,了解企业新时代法治新需求。与文体旅游、景区管委会等部门实施商家“黑名单”联合惩戒,推动市场规范有序。与住建、仲裁委等建立工作机制,聚焦涉酒店、民宿、农家乐办证拖延、合同约定不明等问题提出司法建议,为旅游市场注入法治动能。
延伸触角
“云普法”传递法治宣传“好声音”
“在景区乱刻乱画会面临什么处罚?”“购买濒危野生动物制品有什么后果?”“如果在山上游玩途中遇见纠纷可以拨打我们的服务热线。”……今年五一假期,天刚蒙蒙亮,峨眉山下黄湾游客中心前已是人影攒动,“徒步峨眉山”成为热门路线。为保障游客“行之顺心、游之舒心、娱之开心”,峨眉山市法院“云上金顶”普法小分队的青年干警们在此驻守,向过往游客发放“云上金顶”法治连环画、游客法律援助手册、旅游纠纷普法案例等宣传资料,提醒其注意防范相关法律风险。
“最近发生了3起老年人在景区摔倒的事件,景区要尽到警示说明义务,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景区线路设置要合理,安全保障要到位。”5月3日,峨眉山旅游环保法庭庭长王璐前往峨眉山市万年寺景区,与管委会工作人员深入沟通。王璐结合典型案例,详细讲解了旅游合同纠纷、消费者权益保护、安全保障义务等法律问题,并就景区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防范提出专业建议,助力景区提升依法经营和纠纷化解能力。
王璐的工作只是法院干警深入基层的一个缩影。
护航景区游客,需要注重法治土壤的深耕与培育,近年来,法院干警不断走进天景社区、民宿协会、金融机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走访中小企业、民宿、现代农业合作社29家,收集整理问题25条,并据此撰写了诉讼风险分析报告及司法建议共5份。
法治宣传走入峨眉山万千游客和群众心间。“法官讲法”深入景区、乡村、寺庙,几张木桌,几把竹椅,法官用乡音以案说法,深受欢迎。峨眉山市法院创新开展了“法官来了”线上直播、“坝坝普法”等活动,紧扣“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6·5世界环境日”等节点进行主题宣讲,累计开展以景区违建整治、生态保护为主题的法治宣讲5场。这种“以案释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普法方式,不仅提升了法治意识与自护能力,更从源头上减少了纠纷滋生。
在峨眉山旅游环保法庭入口处,一棵象征“百姓安、社会安、国家安”的百年桉树静静矗立。以此为起点,法庭精心打造了“法治小巷”——将晦涩的法条化作通俗易懂的连环画,让群众、游客在移步换景中感受法治熏陶。这一创新实践成效显著,获得了全国人大代表团视察时的高度评价,称赞其“让法治可感可触,深入人心”。
“‘法治小巷’的成功经验,正是我们着力锻造‘云上金顶’司法品牌的一隅。‘云上金顶’的目标,是打造一张代表旅游目的地高水平司法保障的亮丽名片。”峨眉山市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黄玮表示。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下一步,峨眉山市法院将持续深化司法服务文旅融合发展的更多举措,探索覆盖旅游全产业链的“法治体检”与风险预警机制,将数字技术应用延伸至文物保护、生态修复等场景,进一步做细做实“云上金顶”综合治理体系,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峨眉新篇章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刘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