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ccaw@sina.com
主办:中共四川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四川法治报社
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四川 >
检察“蓝”护航文旅融合 绘就巴蜀新画卷
www.sichuanpeace.gov.cn 】 【 2025-08-01 10:19:25 】 【 来源:四川法治报

11.jpg


  “益·峨眉”文旅检察官向全国直播检察守护世界双遗产的“峨眉经验”


22.jpg

  

  广元市检察院检察官在明月峡古栈道实地查看情况


33.jpg

  

  广汉市检察院干警巧解仁圣宫“幸福烦恼” 受访单位供图


44.jpg

  

  修缮一新的“杨柳关阻击战无名烈士墓园”成为红色地标

  

  当三星堆的青铜神树与仁圣宫的千年银杏隔空相望,当峨眉山的晨钟暮鼓和应着古蜀道上的马蹄声声,四川检察机关立足法律监督职能,以“法治画笔”为巴山蜀水增添保护色。近日,记者跟随检察官办案的脚步,见证了“检察蓝”护航“文旅美”的生动实践:从红色遗址的“串珠成链”到千年石窟的重焕新生,从峨眉古建筑的“数字档案”到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一幅融合历史底蕴与现代保护的“诗”和“远方”的四川画卷正徐徐展开。

  

  达州宣汉:跨区域协作让红色记忆永不褪色

  

  在川陕渝交界的宣汉县,一段“一县成军”的红色传奇正在新时代绽放光芒。作为川东革命的摇篮,宣汉县孕育了红33军的铁血荣光,宣汉县检察院则用法治力量守护着这份红色记忆。

  

  2019年11月,一封关于“上峡杨柳关阻击战无名烈士墓亟须修缮保护”的公益诉讼线索,拉开了这场红色守护的序幕。宣汉县检察院7名检察人员组成的红色文化保护“跨界蓝·映山红”公益诉讼办案团队,跋山涉水寻访战场遗迹,查阅史料还原战斗过程,最终推动三级政府投入1000余万元,将荒草丛生的烈士安葬地,建成了集教育、纪念、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教育基地。如今,这里已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万达开烈士纪念设施共建示范基地、四川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川陕渝边界“红色地标”。

  

  围绕宣汉县革命遗址众多、红色底蕴浓厚的特点,宣汉县检察院自2019年年底至今持续开展“弘扬红色文化 保护红色遗址”专项监督,与宣汉县文体旅局联合印发《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协作机制》,走访县域红色遗址遗迹140处,认真分析保护难点堵点问题,为个案办理向类案监督、系统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保障,推进红四方面军指挥部等遗址的保护。“在加强辖区红色文化保护的同时,我们十分注重与毗邻检察机关线索共享、发展共商、机制共建、品牌共育。”宣汉县检察院分管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副检察长宋建华介绍,宣汉县检察院与重庆市开州区检察院会签《护航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共建协议》,与成都军事检察院、四川省万源市、重庆市城口县等地检察院推出《城宣万革命老区红色资源检察跨区域保护协作机制》,联合川陕渝三省10地检察机关全覆盖寻访川陕渝边界革命旧址,让散落的红色遗址“串珠成链”。此外,“跨界蓝·映山红”团队积极推动川陕渝三地毗邻检察机关、退役军人部门、文旅部门、学校等单位开展红色教育,达州市检察院以案件办理为原型组织拍摄微电影《星光》,获评第一届法治中国“三微”精品微电影,影片中川渝检察携手保护革命文物的故事,让无数观众热泪盈眶。

  

  巴中巴州:检察公益诉讼助推千年石窟焕新生

  

  在巴中市巴州区这片神奇的土地上,47处石刻、517龛、6450尊造像静静诉说着盛唐的辉煌。被誉为“盛唐彩雕,全国第一”的巴中石窟,在检察公益诉讼的守护下,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023年初,巴中市巴州区检察院通过“益心为公”志愿者平台收到一条特殊线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龛、西龛、水宁寺、石门寺摩崖造像及部分省级以下文物保护单位不同程度存在风化加速、未安装安防设施、“四有工作”不完善等问题,可能造成人为妆彩重塑、人为破坏等风险隐患,影响石窟的文化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损害公共利益。检察机关立即展开“石窟体检”,开启了一场守护千年文明的“文物保卫战”。

  

  巴中市巴州区检察院经全面调查石窟受损情况,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区群众、石窟爱好者召开案件座谈会,并依法向相关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全面加强石窟综合保护。在多方协同下,短短半年时间,127台监控设备如“电子卫士”般守护石窟,5个新增的消防设施筑起防火屏障,16块标志牌让沉默的文物“开口说话”,50余万元专项资金为脆弱石窟增添专业防护措施;此外,组建“石窟守护人”专职队伍,完成10处市县文保单位“大扫除”,让石窟群重焕整洁容颜。

  

  围绕服务巴中“四龛福城”地方文旅品牌建设,两级检察院持续发挥行政公益诉讼职能作用,针对主管部门未依法全面履职致使石窟保护现状不佳、文物文化价值降低等问题,通过磋商、检察建议、工作协作、联动检查、机制共建等多元手段,形成齐抓共管、联动共治的石窟保护综合治理体系,构建起多方位文物和文化遗产司法保护新格局。

  

  为持续深入做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巴中市巴州区检察院与区文保中心建立议事协调机制,与区文广旅局签署协作机制,在石窟传承保护、研究利用等领域深化协作,助力北龛石窟修缮一新,并于2024年10月对外免费开放,与此同时,推动加快区域内石窟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利用,促进文物本体更快更好转化为高质量文旅资源,为巴中“四龛福城”文旅品牌增添动力、注入活力,服务市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德阳广汉:“法治+IP”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是迄今在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在三星堆博物馆的户外大屏上,滚动播放着一部检察公益普法短片《堆堆历险记》,这是继2021年创作《拿什么保护你,我的堆堆儿》公益普法篇的续集。

  

  广汉市检察院早在2020年就成立了历史文化遗产检察部,组建“雒城·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团队;2021年3月,与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管理委员会、文物管理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建立三星堆及广汉辖区其他文化遗产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的意见》,共同做好文物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法治之力让三星堆文明之光更加璀璨。

  

  在三星堆遗址重点保护范围西缘,有一座朱墙黛瓦的古庙与博物馆隔空对望,是建于1840年的仁圣宫。院内两株千年古银杏,树龄1710年,相传为三国名将赵云系缰之处。每到金秋,古银杏便洒落一地鎏金,成为三星堆文化带上最动人的风景线。然而今年春天,这座古建却亮起了“健康红灯”。

  

  “院楼的正脊花脊倾斜,兽面纹筒瓦半数缺失,古银杏树新发的嫩芽上挂满了祈福红带……”2025年3月,经广汉市检察院调查,仁圣宫正面临山门坍塌和古树长势受损的双重危机。挂满枝头的千万条祈福红带,既是文化传承的见证,又成了古树的“负担”。

  

  面对“要文物还是要民俗”的两难选择,广汉市检察院通过“府检联动”机制推进解决。通过咨询三星堆考古专家和相关植物学家,询问文旅局、仁圣村工作人员,该院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建议将仁圣宫纳入三星堆文明保护大盘,一体发力;通过调查、现勘10余次,广汉市检察院向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制发检察建议,及时报告市委“点题”,多方奔走“引渠”,最终协调争取到“文物修复专项资金”。同时,该院督促各方明晰权责、主动共担,实现“生态协同+技术集成+文化活化”一体修复。

  

  相关部门为庄严古建与千年银杏精心“建档立户”,架设守护护栏,科学重设祈福带悬挂区域。检察机关支持仁圣宫品牌IP创意开发,并结合鲜活的故事开展“滴灌式”普法,让文化科普在与游客的互动中生根。

  

  “仁圣宫已经开始修复,这里的每一块砖瓦、每一片树叶,都是我们不能复活的过去。相信今年秋天时就能看到金黄的古银杏树叶铺满青砖红墙的仁圣宫!”当地村民向记者说。

  

  乐山峨眉山:打造“双遗产”检察综合履职范本

  

  在“峨眉天下秀”的山水画卷中,一抹“检察蓝”正为世界遗产增添新的守护色。面对293处文物点、5051件馆藏珍品、84项非遗技艺,以及10处历史建筑、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峨眉山市检察院创建“益·峨眉”文旅检察综合履职品牌,组建“检察官+技术人员+司法警察”专业团队,构建立体化“双遗产”保护体系。

  

  系统梳理奠定保护基础。“益·峨眉”文旅检察综合履职团队与四川大学、峨眉山景区管委会联合开展《发挥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职能构建峨眉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法治屏障》法治实践创新课题研究,系统廓清了全市不可移动文物点、可移动文物、非遗代表性项目、历史建筑等情况,梳理形成了档案数据和文本材料,为司法保护奠定数据基础。

  

  智慧守护网络覆盖全山。检察机关在峨眉山低山黄湾游客中心、中山万年寺、高山雷洞坪分设3个文旅检察官工作站,聘请14名文物网格员兼任公益诉讼观察员,搭建“益·峨眉”随手拍扫码举报平台,对全市文物和文化遗产开展实时动态巡检、全覆盖检察监督;同时,聘请1名文物保护专家担任特邀检察官助理参与案件办理,目前,峨眉山市检察院已办理“双遗产”保护领域案件140余件。

  

  科技赋能让古建“长生不老”。通过办理清代古墓葬盗掘案,推动完成14处古建筑三维数字扫描,建立数字档案。针对网友曝光的废弃古寺,检察机关依法监督,推动市文旅局投入百万建设智慧监管系统,让20处文物保护单位有了“电子保镖”,同时,对51处文物保护单位落实安全责任人公示制度,对139个点位实行挂牌保护,该案被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评为开展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典型案例。

  

  普法教育开创峨眉山博物馆展厅。“益·峨眉”文旅检察综合履职团队与峨眉山博物馆在文物和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法治教育等方面开展立体式合作,在博物馆展厅共同打造全省首个检馆共建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法治教育基地”,将检察机关办理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鲜活案例,转化为法治科普视频、法治互动游戏和法治宣传手册、展板,让游客充分体验“普法+科普”的融合之旅。

  

  广元:大蜀道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检察护航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下,广元检察机关积极围绕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康养度假胜地建设,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主动服务保障本地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从翠云廊的古柏森森到麻柳刺绣的飞针走线,检察履职守护,让文化遗产更加灿烂。

  

  打出蜀道保护“组合拳”。广元市检察院精心培育“蜀道益行”公益诉讼检察品牌,各基层检察院结合地域特色,分别建设“苍溪绿、润米仓、剑门翠、青之川、曌蔚蓝、益葭萌、护青蓝”子品牌,通过督促普查建档、设立保护基地、建立检察工作站等方式守护蜀道。广元市蜀道沿线各基层检察院启动古蜀道沿线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监督,聚焦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精准监督履职,详细摸排线索,通过开展监督推动整改落实。广元市检察院依托“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衔接转化机制”,将“本地知名景点商标保护行政公益诉讼系列案”检察建议转化为人大代表建议,落实了整改成效并会同市场监督管理、文化旅游部门构建文旅资源公共品牌保护长效机制。此外,广元检察机关以蜀道为“媒”牵头沿线绵阳、汉中、陇南等三省八市检察机关跨区域协作,共同启动古蜀道古树名木及文物古迹保护专项监督,构建起“司法合作、区域同管”的工作格局。今年4月,四川省检察院与陕西省检察院在广元市联合召开川陕秦巴山区生态与文化检察保护协作会议,建立省级深层次、跨区域检察协作机制,共护秦巴山区生态屏障与文化遗产。

  

  为非遗传承注入“法治芯”。面对国家级非遗“麻柳刺绣”的传承困境,广元检察机关以“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市县两级检察院“一体化”履职,对“麻柳刺绣”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开展了深入调研。调研中,检察人员与国家级、省级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就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听取意见和建议;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咨询,了解“麻柳刺绣”申遗成功后所做的保护工作;向有关部门及保护单位核查履职情况,全面系统梳理“麻柳刺绣”在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根据调查情况,检察机关与当地政府、主管行政部门、非遗传承人召开座谈会,听取“行家”意见建议,结合地方实际提出针对性建议,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光彩。

  

  绵阳北川:绣出传统村落乡村振兴新图景

  

  在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炬达蜜纳”(羌语意为“最可爱的北川人、受尊敬的北川人”)公益诉讼团队用法治力量托起了两座“云朵上的羌寨”。青片乡上五村和马槽乡黑水村的碉楼吊脚楼群,正演绎着传统村落保护与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

  

  曾经,两个村寨因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存在消防设施落后、房内屋外电线乱搭乱建、古树被电线缠绕、村民缺乏消防应急处置能力等消防安全隐患,且新旧建筑杂糅、羌族特色体现不足、传统村落保护标志损坏严重、羌绣羌笛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到位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民族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2021年9月,北川检察院“炬达蜜纳”公益诉讼团队实地走访了解情况后,组织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专项监督活动。2022年3月16日,北川检察院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并开展公开听证,对传统村落保护审前检察建议进行公开宣告送达。2023年9月,北川检察院在此基础上,将另外5个省级传统村落一并纳入公益诉讼监督范围,推动各职能部门整体联动、相互协作配合。相关行政机关投入资金97万余元,为传统村落修建微型消防站7座、消防水池1座,更换并增添了消防器材,对村落里92户村民家中的线路改造升级,并派消防队向村民定期开展消防培训演练,拆除了影响传统村落羌族特色风貌的违章建筑,修缮了传统村落保护标志。工信部门牵头对包括两处传统村落在内的村镇通信线路进行排查整治,投入14.7万元,完成弱电线路整治10.7公里,清理更换通信线路5.5公里、通信线杆67根,提升了省级以上传统村落整体保护水平。

  

  此外,北川检察院针对发现羌笛、羌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的问题,依法开展监督,推进系统治理,先后在传统村落、羌绣非遗文化点设置检察服务站,开展法治宣讲活动,聘请党的二十大代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羌绣”代表性传承人陈云珍为非遗文化保护公益诉讼观察员,共同推动禹羌文化保护。

  

  “如今,北川的羌寨乡村以崭新的面貌,用沉浸式体验让羌族文化走入大众视野,实现文化保护与旅游增收双赢。”陈云珍说。

  

  甘孜理塘:高原净土15吨垃圾“消失术”

  

  在世界高城理塘,一场由15吨垃圾引发的生态保卫战,正在演绎成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当检察官们在无量河畔发现触目惊心的污染现场时,谁也没想到,这会成为理塘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转折点。

  

  “饮料瓶、食品包装袋散落在曾经青翠的草甸上,更有废弃的建材碎块顽固地占据着河道边缘……”理塘县检察院第二检察部负责人陈鑫谈到此前巡查无量河禾尼段至奔戈乡段的场景,河流两岸显然已成了露天垃圾场。经过细致勘查,检察官们发现这些触目惊心的污染痕迹主要来自两种源头:一是当地群众“耍坝子”后未及时清理的聚会遗留物,二是随意丢弃的生活垃圾与建筑废料。这些污染物不仅严重破坏高原草甸生态系统,对无量河水质构成威胁,让这条孕育理塘文明的母亲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也会从经济上影响当地文旅业的发展。

  

  守护母亲河的行动迅速展开。6月27日,理塘县检察院迅速组织“益心为公”志愿者团队,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顶着烈日,对无量河禾尼段至奔戈乡段开展系统性污染评估。志愿者们仔细记录点位、分类垃圾、评估危害,运用无人机航拍和人工测量相结合的方式,精确测算出河道沿线堆积的15吨垃圾分布情况。这份用脚步丈量出的“污染地图”,成为检察建议最有力的数据支撑。

  

  7月2日,理塘县检察院依据调查结果,向涉及的3个乡镇及2个职能部门发出公益诉讼检察建议书。建议书直指问题核心,不仅明确了各单位的清理责任和整改时限,还提出了综合治理方案,将简单的垃圾清理升级为系统性生态保护工程。

  

  在检察建议的推动下,一场多部门联动的环境整治行动迅速展开。连日来,各单位共组织干部、群众、志愿者等460余人次,调配清运车辆13台次,规范处置各类垃圾15吨,清理河道20余公里,无量河终于重现清澈。

  

  “柔情的无量河静静流淌,流淌,啊……滋养了金色的理塘……”当熟悉的歌谣在理塘上空再次回荡,检察机关的办案实践证明,当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同频共振,雪域高原的绿水青山正在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

  

  从千年蜀道的监督护航到高原净土的司法屏障,四川检察机关与相关部门以“专业化监督+恢复性司法+社会化治理”的创新实践,书写着服务新时代文旅融合的法治注脚。“四川检察机关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立足法律监督职能,从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强化文旅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深化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维护文旅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等维度精准发力,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守护,让检察履职与‘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同频共振,为建设‘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四川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麟表示。

  

  曹颖频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周靖 李霜霜


编辑:刘慧心
初审: 刘慧心
二审: 郭雨迪
终审: 李家亮
四川长安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