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ccaw@sina.com
主办:中共四川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四川法治报社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前沿 >
当“随手拍”撞上法律红线 公共场合的隐私困局何解?
www.sichuanpeace.gov.cn 】 【 2025-07-25 10:27:20 】 【 来源:四川法治报

  美国独角兽IT公司“天文学家”(Astronomer)CEO安迪·拜伦或许从未想过,一场乐队的演唱会彻底改变了他的职业生涯。他在观众席上与公司首席人事官克里斯汀·卡伯特的亲密互动被舞台大屏捕捉,随后通过现场直播和短视频平台迅速扩散。7月19日,这场“非自愿曝光”事件以安迪·拜伦宣布辞职告终。

  

  这一事件不仅成为全球互联网的热议话题,更引发了热议:在公共场合,我们是否默认“放弃隐私”?

  

  “社死时刻”

  

  公司高管在演唱会上被拍到婚外情

  

  2025年盛夏,酷玩乐队演唱会的舞台上,灯光突然扫向观众席——美国科技大亨“天文学家”CEO安迪·拜伦与女同事克里斯汀·卡伯特的亲密互动被大屏捕捉。据悉,两人都各自有家庭。前者于2023年7月出任公司首席执行官,后者于去年11月担任公司首席人力资源官。相关视频迅速在各大社交平台传播。IT公司随后在社交媒体官方账号上发布了安迪·拜伦的道歉声明,其在声明中向家人、妻子及员工道歉。

  

  无独有偶,2023年6月7日,中石油旗下的寰球工程项目管理(北京)有限公司负责人胡某勇和一名年轻女同事在成都街头亲密牵手逛街,被一名街拍摄影师拍下后发布到网上,随后引爆网络。当日下午,中国石油北京项目管理公司发布通报,称胡某勇被免职,并接受公司纪委核查。

  

  此次事件中,街拍看似“立功”,但仍有多名律师认为,街拍行业整体难以避免侵权之嫌。

  

  镜头围城

  

  被迫入镜事件正高频上演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摄影师,都是记录者,人人都能打开手机或者拍摄设备拍照片、录视频、开启直播分享生活……然而,这些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催生了大量侵犯隐私权和肖像权的案件。

  

  今年4月,有网友发帖反映,某餐饮店在直播时,拍摄到了顾客用餐的画面。网友觉得不适,表示不想再去该门店用餐。此帖发出后,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有网友表示,“想宣传店铺,摄像头对准店铺里的菜就好了”。

  

  此前,湖北武汉一家网红餐厅未经顾客同意将其拍摄入镜,当事人明确拒绝拍摄后,仍发现自己出现在探店视频中,播放量超百万次,该餐厅被起诉索赔。武汉市汉阳区法院在裁判文书中明确,短视频平台发布的探店视频中公开出现了张某的肖像,且该视频并不属于法律规定可以不经肖像权人同意的情形。张某在被拍摄时已明确提出不同意被拍摄入镜,短视频平台仍然公开发布该视频的行为不合法。

  

  2024年10月,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麻辣烫”在广州白云机场直播。她将镜头对准一对举止亲昵的情侣,更在登机过安检时不顾安保人员提醒,执意继续直播。最终,“麻辣烫”平台账号被封禁、相关作品被清空,其所在公司发布她的道歉视频。

  

  这样的被迫入镜的事件正高频上演。今年7月17日,记者在外采访时,无意走进了一位直播者的直播镜头内;7月22日晚,记者在一家餐厅就餐时,遇到网红博主探店,博主拿着手机对着餐厅开始直播,多名消费者入镜;7月23日晚,记者在某短视频平台看到成都某酒吧的演唱演出,现场也有多名观众入镜。最高人民法院2025年数据显示,肖像权纠纷案件年增长率达37%,胜诉率提升至82%。

  

  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这类“随手拍”行为开始隐形化。

  

  “没有人关注到自己正在被拍。”某博主利用AI眼镜记录上班高峰的地铁后,在视频中附上这段注解。

  

  伴随某AI眼镜的面世,不少用户在肯定国内AI硬件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对AI眼镜是否会侵犯个人隐私提出质疑。“传统拍摄需要举起手机,这样很容易被察觉,但以后AI眼镜可能就让拍摄行为隐形化了。”有用户坦言,AI眼镜的面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其对隐私泄露的焦虑。

  

  心理咨询师马蓝表示,不是每个人都想出现在镜头里,有人喜欢在镜头下展现自己,有的人会回避镜头。对于不想进入镜头的人群来说,突然进入镜头或者聚光灯下,会进入一种高度紧张状态,会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极端情况下,可能诱发社交恐惧症、强迫症或创伤后应激反应。

  

  四川嘉世律师事务所律师路国宇认为,公共场所并非无隐私,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活动仍属于隐私权的保护范围。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条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此外,个人信息保护法也框定了对个人信息及隐私的保护。

  

  四川知石律师事务所律师梅安石认为,直播过程中如果拍摄到他人应该征求他人的意见,如果直播者在直播过程中未履行告知义务,导致他人在不知情情况下被动参与直播,这就涉嫌侵权。

  

  此外,行为人“同意”被拍摄,是否就意味着默认能发布?梅安石表示,即使权利人知晓自己被直播或者被拍摄,但如果直播者未经权利人同意,将其肖像、隐私等用于商业宣传、吸引流量或其他不当目的,依然构成侵权。

  

  破局之道

  

  拍摄前应明确取得当事人同意

  

  既然公共空间拍摄或直播有可能构成侵权,拍摄者和主播应该如何最大可能避免侵权,降低在公共空间直播的相关风险?

  

  “普通公民应注意肖像权、隐私权被侵犯的可能,知道自身权利在何种情况下可能被侵犯,以及如何通过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遭遇侵权时,要注意收集证据,可向平台投诉、向监管部门举报,或直接起诉要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直播者应知道何种情况可能会侵犯他人权利,且采取必要的告知并征得他人同意等措施。”路国宇说道。

  

  梅安石补充道,首先,应该事先充分告知义务,拍摄前应以显著方式向入镜者明确告知,比如拍摄目的、内容用途、发布范围(如特定平台、公开网络传播或线下展示等)、拍摄内容等;建议还要签订书面协议明确权责,比如授权使用的具体范围、期限及方式,入镜者是否享有报酬或补偿,争议解决机制及违约责任,特殊情形下(如未成年人入镜)需取得监护人书面同意。

  

  路国宇建议,如演唱会等活动涉及实时互动,应设置醒目提示(如“正在直播”标识),避免他人非自愿入镜。

  

  路国宇还建议,平台也要负起责任,应当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包括对用户上传的直播、视频、图文等内容进行合规性筛查,确保不传播违法、侵权或违背公序良俗的信息;在内容发布后持续监测,避免违规内容扩散;在依赖人工审核的同时,利用技术手段提高审核效率和准确性。

  

  平台还要为用户提供便捷的举报、投诉渠道,方便及时处理不当内容,比如在显著位置设置举报按钮,方便用户一键提交违规内容;在收到举报后,应在合理时间内进行核查并采取删除、限流、封号等措施。

  

  此外,平台也应当积极学习和使用先进技术,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设计相关程序自动检测和屏蔽可能违规的内容,比如建立关键词库,自动屏蔽涉黄、涉暴、侵权等违规内容;利用AI检测技术识别违规画面(如裸露、暴力、非法广告等),还可以通过算法监测异常账号行为(如刷量、恶意举报、网络暴力等),及时干预。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李欣璐


编辑:刘慧心
初审:
二审:
终审:
四川长安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