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万余元土地流转款,成为兄弟反目的导火索。这笔“带刺”的补偿款,如何执行才能既兑现法律的承诺,又让亲情“破镜重圆”?北川法院执行法官用一场充满情与法的“破冰行动”,给出了答案。
“带刺”的补偿款
喻某全、喻某顺、喻某秀、喻某会系亲兄妹。四人父亲喻某去世后,留下土地流转补偿款276568元,因未留遗嘱,兄妹四人本应依法继承。但喻某全、喻某顺兄弟二人因补偿款分配问题产生激烈矛盾。喻某全认为,父亲生前主要与他一起生活照顾,自己应多分;喻某顺则主张,流转土地系其耕种,且已出资种植经济作物,该土地补偿款包含补偿的青苗费,补偿款他应多分。协商未果后,喻某全诉至法院。
法院经审理后依法判决,喻某顺应支付喻某全124455.6元、喻某秀41485.2元、喻某会27656.8元。二审维持原判。但喻某顺坚称判决不公,拒不履行。今年4月,喻某全向北川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法官了解案情后,认为该案系家事纠纷引发的继承执行案件,具有“情感牵绊深、财产处置复杂、矛盾易激化”的典型特点。主要难点包括:一是喻某全以“照顾父亲多年应补偿”且自身眼睛失明为由,要求多分遗产;二是喻某顺则主张流转的土地上有他种植的经济作物,应多分遗产,拒绝将补偿款按照判决分配。三是兄弟二人因遗产分配积怨已久,见面即争吵,坚称“法院判得不公”。四是执行难,因补偿款虽在喻某顺账户,却已被挪用投资,账户余额不足,传统强制执行手段难以奏效。
柔性的破冰智慧
面对上述问题,北川法院执行局坚持“法理情融合”工作思路,制定“深入调查+明法释理+情感疏导+灵活处置”的“四步走”方案。
第一步,深入调查,夯实执行基础。执行法官第一时间调取卷宗,核实判决内容及财产线索,确认土地流转补偿款的补偿明细,存款已经发放至喻某顺名下银行账户,但是该账户目前余额不足;赴社区走访了解家庭情况,得知父亲去世前确实由喻某全照顾,且喻某全眼睛失明。
第二步,明法释理,破除“判决不公”误解。执行干警多次约谈喻某顺,结合判决书逐条释明法律依据:民法典规定“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份额一般均等”,但“对被继承人尽主要扶养义务或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多分”。通过“拉家常+法条解读”方式,喻某顺逐渐认识到“法律分配”与朴素认知系不同维度,情绪有所缓和。
第三步,柔性执行,兼顾法理与亲情。针对父亲留下的补偿金,因喻某顺挪用补偿款投资,且短时间难有收益的情况,执行法官提出解决方案:一方面,告知喻某顺“拒不履行生效判决可能被纳入失信名单,影响子女就业、个人征信”;另一方面,协调喻某全考虑现实需求及兄弟感情,是否同意降低其执行标的。同时,对喻某秀、喻某会开展调解,由其作为“亲情纽带”劝说兄弟和解。
第四步,灵活处置,推动执行和解。经多次沟通,喻某顺对自己独占补偿款并挪用投资的行为,对兄妹们表示歉意,主动道歉并承诺履行。念及手足情,喻某全等同意让步,四兄妹达成和解。
在执行法官的见证下,喻某顺将多方筹措的80000元现金,交到了兄妹3人手中,多年的积怨随之消散,案件成功执结。
刘杨 伍鸿宇 吴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