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女子监狱,十监区有些“特殊”——它是全省第一所关押女性艾滋病罪犯的专管监区,也是无数破碎灵魂重获新生的起点。“木兰女警”是这里的“园丁”——当人们还在谈“艾”色时,她们已与“艾”同行,12年风雨兼程守护这方高墙,用法治匡扶正义,用柔情融化坚冰,用坚守铺就归途,让希望的种子在缝隙中生根发芽。
一群“提灯的人”:至暗时刻点燃生的火种
“刚入监时,我觉得自己是被世界抛弃的垃圾。”罪犯侯某回忆道。确诊艾滋病后的绝望、亲人的疏离,让初入监区的她心如死灰——不想吃药,拒绝与人沟通,以患病为由不服管教。面对侯某的自暴自弃,监区民警从未打算放弃:“如果连我们都放弃她,她就真的完了!”她们轮番上阵,一有空就找侯某聊天谈心:“最近我看了一本科普艾滋病的书,里面说,艾滋病并不可怕……”“监区组织的活动,你看大家参与其中多开心。”“听说俄木是你老乡,你有没有发现她最近变化很大。”从艾滋病防治知识谈到改造生活,从身边人身边事讲起引导侯某建立改造信心,民警们就是在这样的一天天的思想交锋中,逐渐软化“尖刺”,与侯某建立信任关系,带领着她逐渐走出阴霾。
“相比普通改造监区,这里的改造工作更艰难一些。”省女子监狱十监区民警坦言。艾滋病犯免疫力缺失、并发症严重,自称“刑期比命长”的她们初到监区时普遍悲观厌世。帮助她们重燃生命希望、建立改造信心,成了监区的首要任务。民警们自学医学知识讲解抗病毒治疗原理,用科学破除恐惧;在每个火把节点燃篝火,让熟悉的乡情唤醒生活的眷恋;在深夜将突发高热的病犯紧急送医,传递大爱无疆的承诺。在这里,每一盏深夜亮着的台灯、每一句“你可以重新开始”的笃定,都是民警为这群迷失者举起的灯,照亮她们走向新生的路。
一群“补缺的人”:用专业缝合破碎心灵
罪犯秦某,42岁,因运输毒品罪被判处无期徒刑。父母离婚、妈妈坐牢、周遭人议论,让正处于青春期的秦某女儿小优(化名)委屈又怨恨。“我不要你做我的妈妈!”入监前,小优哭着喊出的最后一句话日日夜夜折磨着秦某。服刑3年,秦某一直尝试用信件与女儿实现沟通,可小优一直拒收秦某的信件。2024年,当又一封信被退回时,秦某大哭不已、心理防线彻底崩溃。面对情绪失控的秦某,民警迅速制定精准矫治计划,对她定期开展心理辅导:用正念冥想缓解紧绷情绪,用模拟沙盘剖析内心,用情绪管理课程教会她接纳……慢慢地,秦某不再一味自暴自弃,而是学着正确表达歉疚与思念:她仍定期向女儿寄出亲情信件,在最新的信件中,她诚恳地写下“妈妈错了,但妈妈在努力变好”。
翻开厚厚的《罪犯心理评估档案》,上面记录着数百个因原生家庭创伤、情感缺失而扭曲的人生轨迹。不只是秦某,省女子监狱十监区民警运用专业知识,为每个人量身定制“心灵补缺计划”:为童年受到伤害的罪犯开设“见信如面”栏目,鼓励她们用家书倾诉难言的渴望;为缺失文化教育的罪犯开办“法治小课堂”,用学法用法的理念填补认知的沟壑;邀请刑满释放人员来信讲述新生故事,用真实案例描绘新生愿景。此外,民警还通过积极构建科学完备的艾滋病犯教育教学体系,选择适合艾滋病女性罪犯的教育改造手段,修补破碎的心灵,重建完整人格。
一群“守成的人”:在时光里耕耘永恒的春天
“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只要肯悔改、全力拼搏,一切都还不晚……”中秋帮教现场,省女子监狱十监区特别邀请到从该监狱走出的刑释人员刘某再次回到监区,讲述自己的新生故事。台上的刘某动情讲述,台下的罪犯听得泪眼婆娑。看着这一切,十监区民警感慨万千:“是高兴、是欣慰、更是值得,这就是我们守在这里的意义吧!”
要重新丰盈一个本就干涸的生命谈何容易,一代代“高墙木兰”在这里接力:从初创监区时的“白手起家”,到边干边总结,集成“互监组‘四互’要求”“艾滋病犯作息制度”“处置八要点”等艾滋病女犯管理机制,到创新优化出“糖葫芦”“帮帮团”“‘苼’趣工坊”等符合艾滋病女犯改造特点的教育改造新模式,再到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强化“社会包容、政府帮扶、部门联动、家庭接纳”帮教体系……
这一路风雨兼程,没发生一起医疗安全责任事故,没发生一起职业暴露感染事件。走进十监区的荣誉室,墙上悬挂的“工人先锋号”奖牌与“四川政法先锋”证书交相辉映。
十二载春秋,省女子监狱十监区的女警们用女性特有的力量守住了“战场”,把最柔软的温情化作最坚韧的力量。她们的故事没有宏大的叙事背景,却闪耀着法律的威严与人性的光辉。救赎的春风徐徐吹来,这群高墙里的“木兰”以心为烛、以情为舟,载着受伤的灵魂穿越暗夜、走过荒原,到达新生的彼岸。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李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