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盆地北边的旺苍县,不仅有中国红军城,还有木门军事会议旧址,这里不仅镌刻着中国革命的红色足迹,更蕴藏着一段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上不可磨灭的英雄史诗。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中国红军城——这片全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遗址点最多的红军遗址群,正诉说着怎样的故事?当游客抚摸着中国红军城斑驳的木墙时,或许不会想到,一场跨越80年的“红色守护战”,正在“检察蓝”的守护下悄然展开。
烽火烙印 川陕苏区的“红色基因库”
1933年6月的木门镇,蝉鸣与军号声交织在川北的山风里。红四方面军在此召开的军事会议,将入川时的4万兵力扩展至10万之师,而仅有10万人口的旺苍,就有1.2万名热血儿女投身革命洪流。
“你看这道刻痕,是当年红军战士用刺刀在门板上做的标记。”当地向导指着一处清代穿斗式建筑的木门说道。这片全国现存面积最大的红军遗址群,每年吸引着数十万人前来追寻红色足迹。2024年初,一名来自“益心为公”志愿者的紧急反馈,打破了纪念馆里的宁静——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的标语正在剥落,三十一军军部前的红军雕塑布满裂痕。此外,缠绕在木结构建筑间的燃气管道与电线也有极大安全隐患,随时可能将这无价的历史记忆付之一炬。
时空召唤 两支队伍组建“红色护卫队”
“必须赶在夏季高温天气来临前排除隐患。”旺苍县检察院检察官李双宝看着现场勘查照片,忧心如焚。这些木结构建筑耐火等级极低,一旦短路,后果不堪设想。李双宝发现,案件涉及国防教育等专业领域,他立刻拨通了一个特殊的电话——根据《关于建立川陕苏区红色文物保护公益诉讼检察跨区域协作机制的意见》,解放军成都军事检察院的检察官们火速跨越数百公里驰援。最终,两支身着不同制服却肩负共同使命的队伍,在红军城的牌坊下吹响“集结号”——“红色护卫队”正式成立。他们发现,40余个纪念场馆被杂乱的管线串成了“危险链”,而那些承载着革命记忆的标语和雕塑,正无声褪色,如同亟待保护的“沉默老兵”。
智慧交锋 听证会里的“红色保卫战”
如何化解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国防教育基地、长征文物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保卫战”——公开听证会在旺苍县检察院召开。旺苍县检察院检察官、解放军成都军事检察院检察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召开公开听证会,在充分讨论后,责任被清晰厘定:明确要求旺苍县住建局立即强化燃气安全监管;要求旺苍县文旅局火速加强纪念场馆设施维护;要求属地政府全力协同配合。旺苍县检察院制发检察建议并公开宣告送达,县文旅局局长接过文件时说:“这不仅是一份建议,更是对民族精神根脉的传承。”
匠心修复 破损遗址重新焕发生机
收到检察建议后,旺苍县文旅局、东河镇政府迅速筹措资金,对中国红军城破损的17处基础设施开展抢救性修复,并建立了“谁有责谁负责”常态化管护机制。旺苍县住建局调配专项资金370余万元,对电线乱缠绕、燃气软管乱拉等问题进行了拉网式“清剿”。整改中,检察官全程跟进监督,确保整改力度和实效。
370万元专项资金全部投入使用,17处破损设施重新焕发生机,当检察官再次来到红军城时,正遇上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在修复一新的红军战士雕塑前宣誓。这一刻,历史与未来在深情对话。
“现在每周都有学校或者单位来这里上党课。”中国红军城的讲解员介绍道。在检察建议有力推动下,红军城不仅完成了硬件修复,还插上了数字化保护“翅膀”。这里的红色守护故事早已通过“蜀道益行”公益诉讼品牌传遍巴蜀大地。在四川这片红色热土上还有许多红色地标,在“检察蓝”的守护下重新焕发时代光芒。
蒲艳玲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郝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