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ccaw@sina.com
主办:中共四川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四川法治报社
您的位置:首页 > 平安四川 >
暑假期间,每日数万名游客见证——九寨沟山美水美警美
www.sichuanpeace.gov.cn 】 【 2025-07-25 10:39:15 】 【 来源:四川法治报


  1、执勤民警在九寨沟五花海沿岸开展日常巡逻,保障游客安全,维护景区秩序

 

 

  2、民警耐心解答游客游览咨询,并温馨提醒安全注意事项


  

  3、民警在巡逻途中耐心解答游客提问,为游客提供游览路线、安全提示等咨询服务。


  

  4、执勤民警在核心景点区域开展常态化执勤工作,随时准备为游客提供咨询引导、安全提示和应急救助等服务


  

  5、民警正在热情解答省外游客的旅游咨询


  

  6、执勤民警们沿老虎海木质栈道稳步前行,守护景区安全,碧蓝的海子与民警的藏蓝制服相映成辉

    

  上午8点的九寨沟长海景区,海拔3000米的晨曦中,九寨沟县公安局九寨沟分局诺日朗派出所民警方凯已经开始了巡山。腰间别着的执法记录仪不时闪烁,记录着这片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每一个平安瞬间。同一时刻,20公里外的景区指挥中心大屏上,上百个执勤警力的实时位置正以绿色光点的形式跃动——这是7月17日,3.3万名游客涌入时的九寨沟公安“作战图”。

  

  当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吹响“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号角时,在九寨沟的青山碧水间,一场关于平安与服务的“双向奔赴”正在上演。

  

  “路上最暖遮阳伞”:一场与高温赛跑的疏导战

  

  “前方一公里就是停车场,有空位,可以前往停车。”7月17日上午8点的九寨沟景区入口,交警高毕贵的制服早已被汗水浸透,他正与志愿者配合着智慧交通屏的实时路况播报,引导车流缓缓前行。“日均站立10小时,每人要处理上百次问询”,这样的工作强度下,执勤民辅警在各个临时执勤点织就了一张动态疏导网。

  

  今年五一假期次日,4.1万名游客涌入九寨沟景区,1.6万台车辆在盘山公路上蜿蜒成流动的星河。面对高温与客流叠加的“压力测试”,九寨沟县公安局用450名警力的昼夜坚守,交出了一份“零滞留”“零事故”的平安答卷。这背后,是四川公安以“智慧警务”赋能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智慧交通系统实时分析车流数据,我们的警力就像‘活体导航’精准投放。”九寨沟县公安局九寨沟分局政委马怡姝介绍道,通过“分段引流+无人机巡查”,景区周边道路通行效率有效提升。五一期间,民警累计处置车辆故障、游客中暑等突发情况217起,被网友称为“路上最暖遮阳伞”。

  

  从“人海战术”到“智慧热力图”:分类响应机制守护游客"诗与远方"

  

  “一副墨镜的漂流记,折射出一座旅游城市的温度。”游客陈先生感慨地说道。

  

  7月14日的九寨沟景区碧水叠翠,游人如织。来自成都的陈先生与妻子沉醉于绝美风光时,却不知一份承载爱意的礼物正悄然遗失——妻子佩戴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定制墨镜不慎掉落。这副墨镜是陈先生为两人结婚纪念日精心挑选的礼物,背后刻有两人名字缩写。发现墨镜丢失后,夫妻俩焦急万分,当日下午抱着最后希望走进诺日朗派出所。

  

  面对单日超三万游客的庞大人流,寻找一副墨镜的难度可想而知。“监控显示墨镜在观光车换乘点被后续游客拾走。”值班民警帅长亮回忆说。派出所立即启动“重要物品寻回预案”:一组民警调取沿线监控探头的录像,另一组沿游客游览栈道实地走访。经过3个小时缜密排查,终于锁定拾获者。当民警连夜联系上对方时,这名游客正打算次日离开九寨沟,听闻墨镜背后的故事后当即表示配合归还。

  

  “这不是简单的失物招领,而是一份值得珍视的情感寄托。”诺日朗派出所所长刘浩告诉记者,像陈先生这样意义重大的寻物请求,会投入力量迅速跟进。而对于一般失物,民警则采取更灵活的方式:建议游客继续行程,一旦找到便立即通知,或通过快递寄送,避免耽误游客宝贵的游览时间。据悉,近期,该所已高效处置游客求助数十起,挽回经济损失数万元。

  

  2024年初,在阿坝州公安局、九寨沟县公安局的指导下,九寨沟公安分局经过集思广益和深入探索,“警景融合”警务模式应运而生。在警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大数据开源和智能化科技应用,完善警务工作机制措施,在景区重要景点增设警务室,在景区内外任务路段增设交通岗亭,主动将警务工作融入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布局中;通过警地联动、警务前移、主动预防,建立起集治安巡逻防控、处置报警求助、调处矛盾纠纷、解答游客咨询等职能于一体的“旅游警务”工作体系,筑牢警务阵地、延伸服务触角,让广大游客安心纵情山水。

  

  一副墨镜的“完璧归赵”,折射出基层治理的精度与温度。在日均步数超3万的巡逻路上,在分析监控到凌晨的电脑屏前,民警用“绣花功夫”守护着游客的“诗与远方”。正如一名游客在留言簿上所写:“这里最美的不仅是山水,更是山水间跳动的那颗为民初心。”

  

  从“执法者”到“沟通者”:一场持续五年的语言提升

  

  “Can I help you?(我能帮助你吗?)”7月17日下午,在九寨沟景区五彩池畔,帅长亮用流利的英语为一名外籍游客指路。这样的场景,如今在九寨沟已成为常态。自2020年起,九寨沟公安分局启动“语言能力提升计划”,通过普通话与英语的双轨培训,让执法语言从“规范”走向“温暖”,为这片世界自然遗产地增添了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

  

  时间回到2020年7月,九寨沟公安分局会议室里,一堂特殊的培训课正在举行。英语老师指着投影上的英文句子,逐字纠正民警的发音。这场变革源于一个现实需求:随着九寨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外籍游客逐年增长,而民警常因语言障碍面临“比划执法”的尴尬。为此,该局制定“三步走”计划——先攻克普通话发音难关,再突破基础英语交流,最终实现涉旅服务的专业化。民警们晨读英语、午练普通话,微信群里的“每日一句”打卡坚持了一天又一天。交警大队更创新“手势+双语”执勤模式,将英语指令融入标准化指挥动作。

  

  从“讲清楚”到“听得懂”,从“管得住”到“服务好”,九寨沟公安的语言升级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内涵。当民警们用多语言说出“Welcome to Jiuzhaigou(欢迎到九寨沟)”时,传递的不仅是一句问候,更是一座城市对外开放的文明姿态。

  

  “警察蓝”托举“生态绿”:一场守护世遗的持久战

  

  “游客看到的五彩池,是几万年才形成的生态奇迹,我们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守护它。”辅警德曾多吉的巡逻包里,总装着《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条例》宣传册。今年上半年,九寨沟县公安局破获了全州首例非法采挖出售野生兰草案件,涉案的5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九寨沟县法院依法追究责任。

  

  “一次,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在长海景区附近觅食时,一条腿被围栏铁丝套住受伤。”刘浩回忆道,派出所民警就地远程视频连线九寨沟县野生动物救助站工作人员寻求帮助,并按对方指导,对羚牛实施麻药注射,取出铁丝、包扎好伤口后,将其放归大自然。

  

  这种守护已沉淀为制度创新。结合工作实际和景区特点,九寨沟公安分局提出“五个提升”工作标准,相继出台《护航神奇九寨、争创一流警队实施方案》《深耕“旅游景事”、善治“旅游警事”“1+3+7”工作体系》等机制方案,为世界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从一域看全局:文旅融合的平安密码

  

  九寨沟的实践恰是四川公安守护平安文旅的缩影。随着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全省公安机关同步实施“平安文旅”工程:乐山警方在乐山大佛景区推动管委会增设高清监控480路,建成重点人员风险防控预警系统和电子围栏热点采集系统;广汉警方在三星堆博物馆内外及文物挖掘遗址区实施360度24小时“天眼”守护;阿坝警方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智慧、联动、高效”为支撑点,构建起全方位智能警务体系,为平安旅游增添了新体验和新活力……

  

  在九寨沟珍珠滩瀑布的彩虹里,在藏族阿妈递来的酥油茶中,藏着最温暖的“警民共治”的温度。当科技赋能与传统坚守在这里完美融合,九寨沟公安给出的不仅是“零事故”的答卷,更是一套可复制的“平安文旅”四川方案,“平安”已成为这块世界级旅游金字招牌最厚重的底色。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李欣璐 王焰 文/图


编辑:刘慧心
初审:
二审:
终审:
四川长安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