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是你们让我们一家看到了希望!”近日,一名女孩双手捧着一面锦旗走进绵阳监狱教育改造科办公室。她眼眸清亮诚恳,将手中的锦旗送给了民警,并向民警深深地鞠了一躬。女孩是在绵阳监狱服刑的罪犯阿黑的家人,她与姑姑、妹妹特意从布拖县赶来,只为向民警道一声感谢。
家是最远的牵挂
阿黑于2015年进入绵阳监狱服刑。阿黑家在布拖县一个偏远山村,妻子独自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家里负担较重。在阿黑入狱后,他的家人没有来探望过一次,不是不想,而是实在走不开。
“他们是不是不管我了?孩子们会不会忘了爸爸?”阿黑在高墙内备受煎熬,改造过程中显露出消极抵触的情绪。绵阳监狱民警们看到这种情况后,多次尝试联系阿黑的家人,却总因多种客观问题受阻。
那时的民警和阿黑不会想到,一场跨越600多公里的“探亲”,正在悄然酝酿。
女儿的身影照亮迷途
转机出现在2017年,这一年,阿黑的两个女儿来到绵阳读书,班主任胡老师偶然得知孩子的父亲在绵阳监狱服刑。看着两个小姑娘总是沉默寡言,胡老师心里很不是滋味。经过多方打听,胡老师辗转联系到监狱教育改造科,希望能帮孩子完成见见父亲的心愿。
监狱民警了解到相关情况后,立刻协调,反复沟通会见手续、对接行程,终于让两个怯生生的小姑娘走进了会见室。隔着玻璃,看到女儿长高了,阿黑泪如雨下。
今年夏天,阿黑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双双考入大学,小儿子也在中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爸爸,我们没让你失望!”会见室里,女儿们笑靥如花。
“爸爸,我们会好好读书,你也要好好的。”女儿的话,成了阿黑服刑生活里的一束光,驱散了他改造路上的不安。会见结束后,阿黑像换了个人,改造状态一天比一天好。
亲情拼出“未来”的模样
“孩子们的每一次进步,都是我改造路上的动力。”阿黑告诉民警。而这份让他改过自新的力量,正来自于监狱用心为他和家人架起的亲情桥梁。
这些年,绵阳监狱始终把亲情帮教当作激励罪犯改造的钥匙。从第一次协调会见开始,监狱民警就没少为这家人“操心”——知道孩子们放假才能出门,特意提前对接会见时间;担心路途遥远耽误行程,反复确认交通路线;在会见前跟阿黑聊聊孩子的近况,帮他梳理想说的话。正是这份“不抛弃不放弃”的坚持,让高墙内的阿黑有了看得见的牵挂。
儿女们成长路上的积极变化,为阿黑的改造注入了更多的动力。如今的阿黑,改造手册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心得。每次得到表扬和奖励,他都会小心翼翼地记录——这些不仅是对他努力的肯定,更是能在下次会见时,跟孩子们交流的话题。
从胡老师的热心牵线,到监狱为罪犯搭建的亲情帮教平台,再到阿黑自己的努力,这一场监狱内外接力所架起的桥梁,一头连着孩子们的期盼,一头牵着他重生的希望,让一个差点破碎的家庭,重新拼出了“未来”的模样。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鲜红的锦旗上,也照亮了一家人前行的路。高墙之内,是仍在努力改造的阿黑;高墙之外,是阿黑家人越来越有盼头的生活。这大概就是监狱工作的意义——“让高墙内的人改造好,让高墙外的人生活好”。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李季 赵文 实习生 赵语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