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ccaw@sina.com
主办:中共四川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四川法治报社
您的位置:首页 > 政法文化 >
那时犹记是监狱
www.sichuanpeace.gov.cn 】 【 2025-07-11 11:33:50 】 【 来源:四川法治报

  □ 许岚枫


  街上偶遇老张。见面说起在山上的事,采茶、管教、追逃,话匣子就收不住了。说得兴起,老张忽然话锋一转,托我劝劝他那想离开监狱的儿子,“老子说儿子,越说越火起”“你会说些,帮老哥一下”。


  老张的儿子好不容易考进监狱工作,在成都改造罪犯,表现还不错,好几次都听到那监狱的领导说起他,感觉天时地利人和,都向着他呢,怎么会想走呢?想起我和老张到监狱那时,一言难尽。


  那时的监狱在雅安的深山老林里,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建成的,以茶业为主。监狱依山就势而建,远离城乡,远隔人群,远避社会。山上只有两种人,民警和罪犯;民警只有两件事,监管和改造;心里只嘀咕两点,防逃和安全;安全只在乎两端,罪犯的和自身的。与罪犯为伴,与山野对弈,走不开挪不动。经年累月,周而复始。我不是监狱专业,同来的好些同志都不是监狱专业。在学校毕业的时候,我们一样怀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荡平世间不平事的壮志豪情,却不知这精气神需要打磨温养,需要经风沥雨,需要一片痴心。此情此景,似乎一眼就能望到职业的尽头:瞎折腾作甚?监狱警察而已!一看一想一算,先后就有些人头也不回地走了。


  “留下来的都是好同志!”这是老政委说的。老政委是西南政法学院的高材生。到边远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所学所用最能发光发热,是老政委他们那一代人的执念。听说,他是自己背着包袱持着介绍信来监狱报到的。监管安全标兵、防逃防事故先进个人、教育改造工作典型等,老政委的名字在会议中、文件里、书报上不断显现。“静下心来来管罪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总会拨云见日。春起之苗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老政委言犹在耳。


  那时的监狱,就其环境条件而言,还真称得上简陋。我们到监狱的时候,接近21世纪了,却还是与想象中不一样。到了分监区,形势更严峻。一堵围墙上面以水泥插些玻璃碎片,几道划在地上的红色警戒线,就分隔了罪犯和民警的两个世界。十来个民警和四五百名罪犯,构成了改造与被改造的默契生态。然而,那时就那么理直气壮,就笃定邪不侵正,从来就没有畏惧和害怕。我、老张,以及一起在山上的其他民警,就这么挺过来了。不似现在,条件好了,人手增加了,防控也精良了。当时只道是寻常。


  山上,对民警而言是没有节假日和周末的,也没有下班的概念。当然,罪犯是要过节的,也是要休息的。实在要说区别,就在出工和收工之间。出工是在野外,防逃压力更大。收工是在监内,维护秩序就好。每天晚上就下到分管的小组上,幕天席地围坐一圈,组织罪犯开展当天考核加扣分,听他们讲改造感悟,传达分监区的改造要求,主导整个讨论的氛围舆论。我时常能听见罪犯的后悔、忏悔,这也让我对人生多了些唏嘘和警惕。其他民警、其他分监区,大抵如此。这时候,银河清澈,星斗满天,山野染墨,风起林森,探照灯光华汇聚,整个监管区亮如白昼。


  那时就那么简单,以监狱为家,身心几乎全在改造上。后来,我常常想,真情真心真正做事,少些计较和毛躁,总会滋生情感和热爱。当警察改造罪犯,也是一样的。


  念及此又想到老张的恳求,嗯,我和小张还真有点可以交流的。(作者单位:四川省监狱管理局)


编辑:刘慧心
初审: 刘慧心
二审: 郭雨迪
终审: 李家亮
四川长安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