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力
对于许多年长者来说,他们儿时看过的电影《地道战》和《地雷战》,一定是此生的经典,里面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气势恢宏的主题旋律,抗击日寇的英勇精神,至今想来仍令人心潮澎湃。
小时候,如果村头晒谷场上来了放映队,那一定是堪比过年的大喜事,乡邻们奔走相告,早早地就把晒谷场围个水泄不通,而最受大家欢迎的就是抗战电影《地道战》和《地雷战》。我至今还记得电影放映时,还是小孩子的我们因为人矮够不着,便相约着跑到最前排,坐在地上看。天刚擦黑,放映机嗡嗡地响起,只见一道光刺破黑暗,投在幕布上——“地道战”三个大字便在我们眼前燃烧起来。银幕上,高传宝从驴槽底下钻出来,灰布衫上沾着土星子,眼睛亮得像两颗黑豆。旁边的发小山娃子忍不住比划一个拿手枪的动作,小嘴配合着“啪”的一声,仿佛自己就是那传奇英雄。
有一次,《地道战》放完,老百姓津津乐道不肯散场,又恰逢快过年了,放映队索性再放一部《地雷战》。胶片再次转动,当影片里抗日英雄赵虎从玉兰头上扯下青丝做引线时,场院里响起了一片笑声。回去后父母才告诉我,过去哪有什么铁器火药,靠的都是群众的智慧,就像影片中石匠爷把青石凿出窝,填进碾碎的火硝、硫磺和木炭。“一硝二磺三木炭”,用老辈传下的方子,再塞满碎犁铧片,形成威力巨大的“天女散花”;还有铁蛋爹琢磨的“头发丝雷”,靠的就是头发做引线,让鬼子兵防不胜防。
银幕中的经典画面,也成了孩子们争相模仿的桥段。比如《地道战》中高老忠英勇赴死一幕,当他发现鬼子半夜摸进来准备偷袭时,并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跑到大树下敲钟示警,最后英勇牺牲。孩子们模仿时虽然只象征性地扯动村头树下的藤条,那份感动却不输电影。
电影歌曲同样激荡人心。《地雷战》中的《民兵都是英雄汉》唱起:“民兵都是英雄汉,不怕艰苦不怕难……”银幕里曲调一起,满场的人都不自觉跟着哼唱起来。而影片《地道战》结尾处,当八路军和民兵神兵天降般从无数的地道口钻出追击敌人时,那激越昂扬的主题曲骤然响起:“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那一刻,仿佛人人手中都握紧了钢枪,成为了银幕上的主角。这些令人血脉偾张的旋律,淌过漫长岁月,在麦垄间、在地道里、在石雷旁回响,仿佛已回荡了八十个春秋。
多年后,两鬓斑白的我重返故里。村口的老槐树依然挺立,月光为它镀了一层银辉,恍惚间又似看到银幕中高老忠敲响的那口钟。晚风过处,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地下仍有脚步声传来——是高传宝在转移伤员?是赵虎在埋头发丝雷?这些身影从银幕走进黄土,从历史渗入根脉。
是的,脚下这片沃土,浸透了前辈的鲜血与生命。作为后人,我们当铭记历史,砥砺前行,学好本领,成为富强中国的建设者。那深埋于土地下的惊雷,是昨日的智慧与抗争,更是今日我们心中永不熄灭的星火与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