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源县法院九襄法庭开展护农法治宣传
2.雅安中院、汉源县法院开展耕地司法反向修复,旨在防止螺害,守护粮食安全
3.芦山县法院开展“‘游’法可依”法治宣传,护航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4.雅安市名山区法院联合区检察院,以及区河长办等部门共同为“雅安市名山区水域生态安全司法保护基地”揭牌,并开展增殖放流活动 雅安中院供图
雅安是全球第一只大熊猫的科学发现地,雅安的文旅品牌“安逸走四川·熊猫看雅安”也成为不少外地游客对雅安的第一印象。
2022年11月,省委赋予雅安建设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的重大使命。借此发展契机,雅安深挖大熊猫文化,做深做实“熊猫+旅游”大文章,吸引八方游客,2024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更是选择在雅安举行。雅安文旅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法治护航。
近年来,雅安法院以司法创新为笔、生态保护为墨、协同治理为韵,构建“司法供给—生态保护—治理协同”三维链式体系,通过司法动能转换、生态价值重塑、治理效能聚合,为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建设提供全链条司法服务保障,助力雅安入选“2025中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0强市”榜单。
创新司法供给链
构建文旅护航新体系
在雅安市雨城区碧峰峡的翠色掩映间、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的茶香云雾里,雅安法院设立的景区巡回法庭静静驻守。这些深入景区腹地的“移动法庭”,将游客的矛盾纠纷及时化解,编织起一张高效运转的“半小时司法服务圈”。
去年初,某越野俱乐部与芦山县“川西药谷·禾茂田园”景区签订协议,约定在景区限定区域开展越野活动。游客王某在驾驶越野摩托车时,因场地内设置的刺激性障碍导致车辆失控侧翻受伤。俱乐部以“已签免责责任书”和“操作不当”为由拒绝赔偿,王某无奈诉至法院。
承办法官迅速聚焦争议焦点:越野项目具有危险性,俱乐部作为营利性经营者,不仅未充分提示风险,反而为追求刺激设置高难度障碍,显然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最终,法院判决俱乐部赔偿王某医疗费9000余元。法官现场以案说法,俱乐部不仅迅速履行付款义务,更承诺全面排查安全隐患。一案双赢,既守护了游客权益,也为景区敲响规范经营的警钟。
这仅是雅安法院护航文旅发展的一个侧影。如今,雅安法院在周公山、龙苍沟等重点景区设立5个特色文旅法庭,配套建成12个“一站式”诉讼服务站,它们与巡回法庭相呼应,化身“无讼景区”示范点,让矛盾纠纷消弭于山水之间。
司法服务深入景区的触角在延伸,解纷的机制也在同步升级。目前,雅安全域已建成9个“24小时自助法院”,“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微信小程序同步推广,实现涉旅纠纷快审快执129件,平均结案周期大幅缩短至18.03天;同时,创新打造的“示范诉讼+集中调解”模式批量化解群体性纠纷,让生态康养类案件调撤率提升至78%;更有“法庭+交警+保险”一体化纠纷处理模式护航318川藏线“安心游”,截至目前,成功化解交通事故纠纷131件。
雅安法院化解纠纷的脚步不止于“治标”,更致力于“治本”,从源头减少发案率。雅安法院发布《服务旅游产业发展司法白皮书》,为旅游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指引;创新建立文旅企业法治体检机制,将司法服务延伸至规划审批、项目建设等前端环节,制发“体检清单”45份;在名山区牛碾坪茶旅综合体、石棉县草科温泉小镇、雨城区海子山国际生态康养旅游基地等重大项目中,法院及时介入,前置性化解土地纠纷、合同争议87件,为数十亿投资安全落地扫清障碍。
深耕生态保护链
打造绿色发展新范式
2021年以来,被告人陈某光单独或伙同被告人沈某斌,利用陈某光办理的陆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为掩护,雇佣被告人罗某、高某等人非法猎捕、收购来自天全等地的野生中华蟾蜍,形成“猎捕-收购-运输-销售”犯罪链条……“野生中华蟾蜍是‘三有动物’,大肆收购出售会破坏生态平衡。”今年6月5日,天全县法院当庭宣判这起危害野生动物案,陈某光等20名被告人因非法收购、出售25万余斤野生中华蟾蜍获刑。
这种打着“驯养繁殖”的幌子,非法收购、出售中华蟾蜍的行为,极易引发虫害激增等连锁生态危机,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造成严重威胁,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最终,考虑到被告人赔偿能力,法院组织双方协商,确定按专家组方案履行生态修复义务。这一案件成为全市环境资源案件“三审合一”的典型案例。截至目前,雅安法院已审结非法捕杀黑熊、砍伐百年桢楠树等破坏生态环境案件75件,守护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底色。
与此同时,在汉源县,全省首例采用“碳汇”方式修复流域降碳功能案件让人眼前一亮。2022年7月14日,陈甲某等7人用自制设备前往流沙河河段电鱼,捕获渔获物634尾,共4.42公斤。经专业机构鉴定,此次电击捕鱼事件导致渔业资源生态损失及修复费用合计为60792元。案件审理过程中,经汉源县法院释法明理,陈甲某等7人主动认购21吨碳汇,用于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
这种“司法+碳汇”模式已推广至耕地修复、增殖放流等5种场景,雅安市累计认购碳汇338.14吨,补植复绿13612株、放流鱼苗17.2万尾,开展“绿色矫正”166人次。
保护生态环境的故事还在延续。去年6月5日,荥经县法院在中国·荥经桢楠王公园内,为2株树龄超过1700年的桢楠树发布《名木古树司法保护令》。这两株桢楠树被央视《国宝档案》栏目誉为“中国桢楠王”,每到节假日都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此外,雅安法院还创新设立15个“产业护航型”法官工作站,加强蒙顶山茶、汉源花椒等区域公用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发布文物保护典型案例4件,支持“一村一品”特色旅游产品打造,让“生态颜值”真正转化为“经济价值”。
优化治理协同链
激活文旅融合新动能
“周公山温泉康养项目能顺利推进,离不开法院的‘定制化’服务。”项目负责人感慨,道出了府院联动的成效。近年来,雅安中院为“桢楠王公园”“周公山温泉康养项目”“十里芳菲·野玫瑰村”等33个重大文旅项目配备“司法服务员”,创设“生态司法+N”联动机制,联合13个部门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已规避生态风险42起。
“之前处理跨区域生态案件总是困难重重,现在加入‘三山环线’司法合作联盟,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办案效率提高不少!”雅安市雨城区法院刑事审判庭(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胡美玲感慨道。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中,雅安法院主动参与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全省5A级景区生态文旅司法保护、“三山环线”司法合作等联盟机制,设立“成都环境资源法庭四川岷江(雅安)巡回审判点”,推动生态保护属地化落实。
在联盟机制的推动下,法治宣传也与文旅场景深度融合。“青绿雅州”普法活动现场,茶农们一边采摘春茶,一边听法官说“生态保护法”;鸽子花开的季节,喇叭河景区的法治宣传台旁,游客们正领取《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条例》手册……这样的“寓教于游”场景在雅安屡见不鲜,目前已开展135场次,吸引30余批研学团队参与,让法治基因悄然融入文旅血脉,成为雅安文旅的独特“名片”。
下一步,雅安法院将持续深化“三链融合”机制,让司法服务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熊猫家园的每一寸土地。从碧峰峡的熊猫基地到蒙顶山的千年茶园,从318川藏线的滚滚车流到周公山的温泉雾气,法治护航的脚步将始终与文旅发展同频共振,推动生态“高颜值”与经济“高价值”共舞,让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的名片在法治阳光下愈发璀璨。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杨棕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