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ccaw@sina.com
主办:中共四川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四川法治报社
被毒品“侵蚀”的花季
www.sichuanpeace.gov.cn 】 【 2025-06-27 10:16:10 】 【 来源:四川法治报

m_28968cc18859f2d0d82950ab8af92034.jpg


  民警正在指导李某制作手工作品 凉山监狱供图

  

  1997年出生的李某(化名)本应拥有绚烂的青春,却因交友不慎、漠视法律坠入毒品犯罪的深渊。

  

  失足

  

  从“以贩养吸”到9年刑期

  

  李某的悲剧,始于一个破碎的家庭。1997年出生的她,在父母离异后跟着奶奶生活。记忆中,父亲总是沉默寡言,母亲重组家庭后,甚少与她见面。年幼时缺乏关爱的成长环境,让李某早早辍学混迹社会,在“朋友”的引诱下染上毒瘾。最终,为了满足欲望,李某走上了“以贩养吸”的不归路。

  

  “那时候觉得全世界都抛弃了我。”李某回忆道,初中辍学后,她在社会上结识了一群“仗义”的朋友,他们递给她一支特别的“香烟”,说“抽完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从此,李某的花季被烙上毒品的印记。2020年5月,23岁的李某因运输毒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

  

  在看守所羁押期间,李某被确诊肝硬化晚期。疾病成为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每次抢救都像死过一回”。入狱后第二次病危,疾病带来的剧痛让李某浑身发抖,死亡的恐惧让她想起第一次吸毒时“朋友”的怂恿;想起第一次贩毒得手后数着钞票的兴奋;更想起被捕时,冰凉的手铐扣在手腕上的刺痛。泪水无声滑落。她终于明白,那些所谓的“朋友”,从没告诉过她吸毒会毁掉身体,贩毒会葬送青春。

  

  破冰

  

  “三步疗法”帮她重塑人生

  

  入狱后,疾病反复发作和亲情缺失的双重打击,让李某陷入“被世界抛弃”的绝望,改造态度非常消极。面对李某的特殊情况,监狱民警制定“心理矫治+亲情修复+法治教育”的个性化改造方案。

  

  凉山监狱通过四川监狱系统罪犯综合评估“慧心”系统对李某进行心理评估,发现其性格内向,且自尊心较强。民警想要打开这扇心门,必定是一场长久的心理攻坚战。主管民警开始了每周至少两次的促膝长谈,让李某从最初的沉默以对,到后面哭着倾诉:“爸妈肯定恨死我了,不想再要我了吧……”民警终于找到症结——李某的父母自其入狱以来一直没来探视过,只有为数不多的亲情电话。

  

  民警辗转联系上李某的父亲,电话那头的中年男人哽咽道:“我不是不想见她,而是不敢面对……”

  

  经过多次沟通,一场迟到多年的亲情会见悄然到来。得知父亲前来会见时,李某内心忐忑,她恨父母对她漠不关心,但她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父亲。然而,父女俩相见时,父亲的眼泪早已决堤……那一刻,李某的心结终于被解开,她明白了父亲是爱她的,是自己的无知和虚荣,让自己走上了不归路。“你要好好改造,弟弟妹妹等你回家。”母亲的家书为她燃起了新生的希望。在亲情的鼓励和民警的指导下,李某放下执念,积极参加学习改造,通过民警的以案普法和刑法讲解填补法律认知空白,深刻认识到“毒品毁一生”的含义。

  

  新生

  

  从“消极待毙”到“向阳而生”

  

  在民警持续不断的关怀与努力下,李某的变化悄然发生。监狱民警通过多次深入交谈,解开了李某的心结。这些触及灵魂的对话,如同暗夜中的明灯,引导李某认识到乐观面对才是对抗病痛的“最佳良药”。与此同时,民警积极搭建起李某与家人沟通的桥梁,定期将高墙外亲人的关心、挂念及时传递给李某。渐渐地,李某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对未来有了新的盼头,也更加坚定了积极改造、重新开始的决心。

  

  李某的转变令人瞩目:从封闭自卑到积极参与监区活动,用废旧材料制作手工作品并命名为《嫁衣》,诠释花季少女对美的渴望和生命力的绽放;在新年环创评比中,她与团队创作的“龙腾华夏”主题作品获得一等奖,自信的笑容重回脸庞。

  

  如今,李某常常向民警感慨:“原来法律不是枷锁,而是救赎的灯塔。”这份感悟,标志着她真正理解了法律的教育意义与人文关怀,也让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另一边,她的父母也重新担起责任,用亲情托举女儿的未来。

  

  守法敬畏是人生底线。李某的故事折射出青少年法治教育缺失的沉重代价。高墙内,还有无数个“李某”在等待救赎。未来,凉山监狱将持续践行“惩罚与改造相结合”的理念,用法律之严明、教育之温度,点亮更多迷途者回归社会的道路。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李季 实习生 孙琳洋


编辑:刘慧心
初审: 刘慧心
二审: 潘红
终审:
四川长安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