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ccaw@sina.com
主办:中共四川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四川法治报社
在海拔4100米书写最朴实的乡村振兴答卷 这11名监狱民警“驻”进群众心坎里
www.sichuanpeace.gov.cn 】 【 2025-06-20 10:39:00 】 【 来源:四川法治报

  六月的甘孜州德格县俄南、俄支乡,雪山在远处泛着银光,格桑花在草甸上铺成花毯。崇州监狱的11名驻村民警背着工作包,踩着碎石路往村里走——这一天,他们要去阿妈家修水管,顺道给放牧点的孩子们补法治课,下午去国道卡点换班。

  

  这支平均年龄37岁的队伍,用“法治园丁”“雪域Tony”“抢险先锋”“民生管家”等多重身份,在海拔4100米的雪域高原,书写着最朴实的乡村振兴答卷。

  

  教室里的双语老师:法治种子这样发芽

  

  俄支乡中心小学的教室飘着酥油茶香,24岁的驻村民警李辰龙站在讲台上,举着仿真毒品模型,用藏汉双语问:“扎西,你说这个‘奶茶粉’能喝吗?”前排扎着小辫的卓玛抢着举手:“是坏东西!上次阿爸说,警察叔叔教我们,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能要!”

  

  针对牧区居住分散、语言差异大的特点,民警们还把普法课搬上草甸,经常背着装满宣传册的背包,骑着摩托来到草原牧场。一群利用假期帮家里放牛的孩童围了过来,好奇地打量着这名“警察叔叔”。只见杨维钊席地而坐,掏出彩色禁毒漫画册,和当地双语干部一起用藏汉双语讲起小故事:“小雏鹰误食毒蘑菇会生病,人沾上毒品就像被魔鬼抓住,再也飞不起来。”孩子们睁大眼睛,跟着他辨认毒品图片。

  

  半年来,这样的“流动法治课”已经走了9个放牧点,最远的草场都留下了他们的脚印。

  

  工具箱里的雪域Tony:从头开始暖人心

  

  “曹书记,麻烦帮我理个板寸!瓜真切(谢谢)。”每周三下午,驻村点的“爱心理发点”总是排起长队。原来,当地牧民往返县城理发单程需驱车103公里,驻村民警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们自费购买理发工具,利用午休时间互相“练手”,从最初的“狗啃式”到如今的“专业级”,背后是50多次的反复练习。

  

  55岁的牧民次仁尼勉摸着清爽的短发,笑开了花:“以前去县城理发要花80元,现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真是太方便了!”截至目前,民警们已为村民理发200余人次,还将理发服务延伸至偏远牧场,用一把小小的推子架起了干群“连心桥”。

  

  国道边的格桑花驿站:温暖是最长情的守护

  

  G215国道穿俄南乡、俄支乡而过,节假日车流量大,崇州监狱的“党员志愿服务岗”红顶棚就成了最热闹的地方。桌上有免费热水、应急药品,墙上挂着充电线、高原反应手册。民警们作为志愿者轮流值班,从早8点到晚8点。

  

  “同志,我奶奶晕得厉害!”5月1日,自驾游客张女士冲进驿站急切地说道,驻村民警郑杨立刻拿来氧气瓶并联系乡卫生院,一路护送到卫生室。“师傅,前面有塌方,绕这条小路!”他们冒雨在路边守了3小时,引导20多辆车安全通过……

  

  游客们留下的感谢信贴满留言板,最上面一张写着:“这里的雪山会记得你们的温度。”

  

  山野上的民生管家:小事里藏着大民生

  

  “曲雄阿哥每月量一次血压,需提前联系好村医!”驻村民警龙云的入户笔记本上,记满了这样的提醒。他们把“民生诉求台账”贴在村委会墙上,从“然日小组9户居住地无网络信号覆盖”到“村口的桥体存在安全隐患”,18件实事办结率100%。

  

  暴雨冲垮了牧场的围栏,民警们带着村民扛木头、打地桩;冬天水管冻裂,他们积极联系各方资源,终于申请到了饮水管道修缮资金,项目进行时,驻村民警轮流值守监工,确保把管道埋到1.5米深,保障村民冬季饮水安全;推动“厕所革命”时,怕牧民嫌麻烦,他们先建了个示范厕所,还编了顺口溜:“一间小厕所,卫生大变化,苍蝇少飞了,娃娃少生病了……”现在,185户牧民都用上了新厕所。

  

  从教室的法治课到草甸的理发箱,从国道的志愿服务到田埂的民生台账,崇州监狱驻村民警们用“法治园丁”的耐心、“雪域Tony”的热心、“高原驿站”的真心、“民生管家”的贴心,在德格的土地上织就了一张温暖的网。他们不是超人,却用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学理发、第一次上法治课、第一次在暴雨里蹲点,把“为人民服务”写成了最生动的高原故事。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李季


编辑:刘慧心
初审: 刘慧心
二审: 潘红
终审: 李家亮
四川长安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