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毒品恐怖,还是空虚恐怖?”这是电影《门徒》中的一句台词,同样也是罪犯陈某的自我拷问。
“自认可控”却坠入“失控”
24岁,本是人生最灿烂的年纪。彼时的陈某是父母的骄傲、同学的榜样,却因一时糊涂,一步步走上涉毒歧途。
2022年,就读于四川某大学心理学专业的陈某,正在准备研究生招生考试,因学业压力大、备考成绩不理想,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在此期间,他在网上结识了同案罪犯吴某。陈某向吴某倾吐苦闷,吴某便教唆他吸食毒品:“这个可以提升记忆力,稍微试一试,以后不碰就不会有事的。反正你也是学心理学的,亲身体验才能理解底层逻辑。”
在吴某的怂恿下,陈某尽管心存疑虑,依然被“自认可控”和新奇体验说服,抱着侥幸心理“试了一下”,殊不知自己已经踏上了不归路。“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学心理学的,自控能力应该很强,谁知道反而看不清自己已经沉沦进罪恶的深渊中,无法自拔。”陈某回忆说:“吸毒后,不仅记忆力没有提升,人还变得萎靡不振,研究生没考上,最后还染上了HIV病毒。”
“刚开始,每天吸食毒品的费用还不算多,后来,每天在吸毒上就要花800多元。”陈某说,也就是在这时,“自认可控”的心态彻底崩塌了,刚大学毕业的他,并没有足够的收入维持越来越大的毒资开销。在邪念的诱导下,陈某走上了“以贩养吸”的不归路。
亲情感召将他拉回正轨
“有没有人,开门!”2022年12月的一天,陈某租住的房屋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我当时正在里面吸毒,还处在云里雾里的状态,直到警察出现在我面前,我才反应过来我完了。”2023年6月,吴某因贩卖毒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并于2024年5月被收押至金堂监狱服刑。同案的吴某也受到了法律的惩处。
入狱后的第一次会见,陈某感受到从未有过的紧张和恐慌:“从小到大我都是‘别人家的孩子’,父母从没对我失望过,我一直都是他们的骄傲,可现在,我让所有人失望了。”隔着玻璃见到久未谋面的儿子,陈某的父亲痛心疾首:“没有想到,你竟然吸毒还贩毒!”母亲一边责备他,一边对着他流泪。看到父母苍老的面容,长久的沉默之后,陈某再也控制不住积压在心中的愧疚和悔恨,泪水夺眶而出:“爸妈,我对不起你们。你们好好保重身体,我一定好好改造,出来孝敬你们。”
入狱后,金堂监狱通过法治教育、主题研讨、个别教育等方式,让陈某明白只有踏实改造、改过自新才是唯一出路。通过持续的教育改造和亲情感召,陈某对自己的过往深感懊悔,认识到自己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毒品不是‘减压药’,是‘断命散’。我失去了青春、家庭和未来,这一切都是源于毒品。人生没有回头路,发生的事情已经无法改变了,今后我会踏实改造,争取早日重获新生。”
监狱关怀挽救“迷途少年”
陈某入狱后,金堂监狱秉承“忏悔、守法、感恩、自新”的罪犯教育改造理念,结合陈某自身的情况,常态开展思想认识、认罪悔罪、法律知识等教育,讲解当前的禁毒形势、禁毒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其充分认识到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以及谨慎交友、拒绝毒品、远离毒品的重要性。同时,运用四川监狱罪犯综合评估“慧心”系统,对陈某的服刑改造表现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针对性开展个别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其深挖犯罪根源、真诚悔罪认罪。此外,定期开展健康监测,定时定点监督服药,监狱加强医疗卫生管理,提升艾滋病防治工作水平,有效保障罪犯生命健康权。
亲情是罪犯洗涤灵魂、脱胎换骨的“催化剂”。监区管教民警充分把握陈某亲属来狱会见、亲情帮教的契机,对陈某开展个别教育,用亲情的力量激励其积极改造、重新做人,强化其回归社会后心理和情感上的后续支撑和情感保障。
渐渐地,在监区民警和医护人员的关怀下,陈某的不良情绪逐渐消散,开始变得“眼里有光”、积极向上。在日常改造中,陈某积极协助医护人员照顾病犯,特别是帮助行动不便和失明的病犯拿药、递水、打饭……陈某跑前跑后,细心地照顾着病犯们。对于年轻人,他发自内心地劝告道:“虽然勇于尝试新鲜事物是年轻人朝气和活力的象征,但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踏入禁区。”
从高校毕业的“大好青年”,到监狱服刑的“迷途少年”,一时的好奇换来一生的“枷锁”,陈某用泣血的教训敲响警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千万不要相信“偶尔一次”的谎言,莫因一时糊涂踏上无法回头的歧路。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李季 实习生 孙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