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县检察院调解室的墙上挂着一面“为民司法检察情 真情和解润民心”的锦旗,这是群众对该院在“乡土”一线实践“和解五法”的充分肯定,也是该院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真实写照。
宣汉,身处大巴山深处,辖37个乡镇(街道)、423个村(社区),人口132万。2021年来,该院受理民事监督案件共计203件,其中民事执行案件94件,占比近50%。在民事执行案件中,有68%的案件属于农村案件,且大部分为买卖合同纠纷、民间借贷纠纷、劳务合同纠纷。
“小案件”关乎“大民生”。宣汉县检察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民事检察“和解五法”,通过灵活运用背靠背法、并案化解法、利益平衡法、情义融化法、借力化解法,推动民事检察和解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富有成效地将农村乡邻矛盾定分止争在“乡土”一线,最终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春风化雨解疙瘩、化民怨。
老乡欠工钱“和事佬”解“薪愁”
熟人介绍,这是农民工找工作最主要的途径之一。2019年,老冉经同乡介绍,来到了同为樟木沟村村民的符某会承建的武汉某处工程项目处工作。2020年3月项目结束后,符某会向老冉支付了一部分工资,并约定剩下的4000元待资金周转开后再支付。历经700多天的等待,老冉仍没收到剩余的工资。经多方打探,老冉才发现,符某会一共拖欠了8名工友的工资款。苦寻符某会未果,老冉来到了当地检察院申请支持起诉。2022年2月,宣汉县检察院支持起诉,经法院调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想到都是老乡还想体谅他一下,谁知道他竟然是个老赖!”检察官在办理该案时发现,符某会并未在协议规定的时间内偿还资金,今年2月,老冉和工友们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其实他们两个以前关系很好,老符也确实是因为资金链断了才走到这一步的。”检察官深入樟木沟村了解到,村里曾在符某会手下工作的人不占少数,在此之前都没有出现欠薪的情况。于是,检察官再次组织符某会与冉某进行“背靠背”法谈心,并对其他提出同样诉讼请求的工友们一并采取“类案化解”法。在检察官的耐心疏导下,符某会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工友们郑重道歉,并签订劳动报酬偿还承诺书。
“乡里乡亲之间这样的纠纷就像朋友吵架,我们就是要做一个‘和事佬’。”承办检察官如是说。据回访了解,今年5月,符某会已如约偿还了部分薪资,老冉也计划明年继续和符某会一起外出务工。
世交对簿公堂“寒心”被“捂热”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华景镇鲢鱼村的岳某奇和刘某国两家人世代交好,多年来一直相互照应。改变发生在几年前,刘某国以养殖场创业为由,向岳某奇借款3万元,并承诺次年归还。然而一年后,刘某国却未提起还钱打算。岳某奇多次催收无果,两家关系也因此破裂。2021年3月,岳某奇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最终判决刘某国在判决生效后30日内向岳某奇偿还本金及利息共计34060元。
“他居然把我告到了法院!”检察官在依职权进行监督时发现,该案在执行阶段持续僵持。案件判决后,虽然已经通过执行刘某国的固定理财收入支付了部分借款,但双方心中一直扎着一根刺,始终耿耿于怀,两家关系一度十分紧张,这对剩余部分的执行无疑产生了不良影响。于是,检察官主动介入释法说理,奔赴鲢鱼村详细了解了两家关系的渊源之后,运用“情义融化”法,唤醒两家人曾经互相扶持的记忆。最终,两人达成和解,刘某国将用自己务工所得分期偿还借款。
“对于这两家人来说,需要偿还的借款数额并不大,问题在于邻里两家的心寒了,检察官要做的就是把心‘捂热’。”承办检察官表示,邻里纠纷在乡村很常见,之前的友好邻里因为一点小事产生矛盾甚至可能世代结仇,办案时就更需要将案子办得彻底,达到握手言和的状态才算办结。
昔日好友争执不下 情融“破冰”
从至交好友到形同陌路,只因一次劳动纠纷。张某福、郑某与冉某,年轻时曾一起在某地务工,因志趣相投,三人结下深厚友谊。回到家乡后,冉某成立了一家从事矿原煤采掘及销售的公司,并在2017年邀请两位好友前来工作。一直到2022年6月,张某福因病住院,随后将公司告上法院,提出赔偿违法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等的诉讼请求。同年8月,宣汉县法院予以立案。
原来,出于对彼此之间的信任,张某福并未与公司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而公司也并没有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张某福主张一直到2022年6月,自己均在该公司务工。该公司则认为是张某福主动要求解除劳动合同则不应支付经济补偿金。因为没有劳动合同等证据,无法确认原、被告劳动关系终止的具体时间。最终,法院经审理判决:张某福工作时间为4年3个月,参照2021年工伤保险缴费基数5401元每月,公司共计赔偿经济补偿金额24304.5元。
在对此案进行执行监督时,检察官了解到,因为最终判决金额和原告主张金额相差较大,在维护自身利益与维持情感的纠葛下,执行阶段双方一直有争执。
“利益与情感的交织是案件的难点,也是突破点。”为此,检察官主动介入,协同法院召集双方当事人,“情义融化”法与“利益平衡”法双管齐下,对双方进行释法说理,引导一方应当感激朋友提供工作岗位的友好之举,另一方则应当理解对方维护切身利益的合理维权。最终,案件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张某福与冉某关系也逐渐“破冰”。王曼君 杨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