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中区聚焦平安嘉州建设,针对城市基层治理不到位、配套设施不完善、社会服务不健全、治安防控不深入等问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全科网格”改革、服务阵地完善、群防群治队伍建设为抓手,整合各类资源力量,持续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建引领、网格驱动
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2023年12月8日,大佛街道龙泓路社区第一网格网格员籍桦会同社区工作人员成功调解了一起赡养纠纷,让85岁的杨婆婆“老有所养”。杨婆婆老伴于2023年年初去世,现与患病的儿子居住在一起,家里请了一位保姆来处理母子的日常生活,因此大女儿很少过来看望,时间久了,小女儿心里不平衡,与大女儿产生了纠纷。为此,杨婆婆很是苦恼,求助社区网格员予以调解,希望能帮助他们缓和关系、解决赡养纠纷。初步掌握情况后,籍桦又找到杨婆婆大女儿详细了解情况,大女儿说是因为母亲分配父亲的遗产不公平导致,社区领导、网格员考虑到赡养纠纷的特殊性,只有多做感化教育工作,才能从根源上修复亲情,将老人赡养问题落到实处。第二天,社区主任和籍桦就联系到杨婆婆和她的女儿到社区进行调解,经一番劝解使两个子女认识到了他们的错误,最终对赡养老人达成共识。
近年来,市中区以“全科网格”改革为契机,推动网格划分科学化、网格队伍专业化、网格职责清单化、网格运转规范化,建立健全党建引领网格管理机制,激活城市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搭建联动体系
开展党建引领“全科网格”改革,按照物业小区3000人左右、老旧小区1500人左右标准,将49个城市社区划分为345个“全科网格”,并建立“区委—镇(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小区(楼栋)党小组”的五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同时,在“全科网格”基础上,以小区院落、楼栋单元等为单元,细致划分“微网格”1606个,优选物业服务人员、楼栋长等人员为“微网格”信息员,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凝聚党群力量
全面深化“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制度和“社区办公日”制度,推动市、区两级160余个部门、4400余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解决社区基础设施损坏等问题3100余个。探索建立老旧小区“网格党组织+自管委+居民代表”议事协商机制,通过支部引领多方参与,形成共商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
整合部门优势
整合政法综治、市场监管等27个部门力量,搭建由网格长、专职网格员、驻格警员及物业公司、共建单位、自治组织等构成的“1+1+1+N”网格工作队伍。加强网格阵地建设,盘活小区、物业服务企业和驻区单位闲置资源,依托各类便民服务点等现有阵地,因地制宜建设网格党群服务站、网格联系服务点55个。探索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网格治理政企协作模式,组建150余人的“嘉州网格•天翼服务队”,通过“专职+辅助”的力量统筹,“平时+紧急”的平顺转化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自“全科网格”改革以来,已累计办理各类网格事件11.9万余件。
一体统筹、多元协同
构建便民服务“共同体”
“有专人带孩子,活动项目也很丰富。”近日,家住乐山市市中区茶坊社区的居民徐女士对社区新开设的儿童陪护项目赞不绝口。徐女士平时上班没时间带孩子,联合社区居民向“心连心·邻里中心”反映,2个月后,儿童陪护中心就建起来了。
近年来,乐山市市中区牢牢把握巴山蜀水文旅城发展定位,投入资金 1200 万元建成 5 个“心连心·邻里中心”,将其打造为社区“党群活动、事务办理、民生服务、区域联盟”为一体的便民服务综合体,形成“群众一句话诉求、社区5分钟响应、问题1小时办结”的闭合循环,推动基层治理能力快速提升,有效释放出了城市基层治理能力改革红利。
服务集成
将168项行政事务和20余项民生事务下沉至“心连心·邻里中心”具体办理,实现家门口办事“一次就好”。鼓励街道孵化培育枢纽型社会组织,推动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社会养老、教育培训等20余个功能型社会组织入驻“心连心·邻里中心”,实现公共服务市场化运行,不断提升城市基层服务供给能力。
力量下沉
建立社区区域党建联盟,将驻区单位、派出所等力量纳入联席会成员单位,梳理资源、需求、责任“三张清单”,为市区两级下沉力量提供载体。整合街道业务骨干、社区“全岗通”干部入驻“心连心·邻里中心”,将社区其他干部从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真正走出办公室专心做好群众工作,实现社区干部“减负”、服务群众增效。
一核多区
以“心连心·邻里中心”为核心,示范打造“法治小区”“智慧小区”,同步建设社区“睦邻空间”、小区“邻里空间”和商圈“红领空间”党建示范项目,形成横向到边的阵地体系,打造出“5分钟便民服务圈”。
全民参与、群防群治
激发平安建设“新活力”
2023年4月初,柏杨社区某小区发生多辆私家车被划事件,辖区居民纷纷向彭山路派出所柏杨社区前哨警务站反映,警务站民警高度重视,迅速开展实地走访、调取监控等工作,同时积极发动“平安守望者联盟”成员在重点路段、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开展巡查、提供相关信息。2023年4月7日凌晨,“平安守望者联盟”成员吕先生、刘先生、徐先生等人在开展蹲守工作一天一夜后,发现一名可疑人员在路边停车位逗留徘徊多时,疑似准备伺机犯案,于是立即将该情况及时向柏杨前哨警务站进行了汇报,寻求支援。收到线索后,警务站民警立即到场将该可疑人员控制并带回,彭山路派出所案件办理队第一时间联动响应受理此案,成功地破获了此案,为辖区居民有力筑牢了安全屏障。
去年以来,市中区以“平安守望者联盟”为牵引,深化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防控积极性主动性,持续织细织密防控网络,全面推动平安建设共建共治共享。
发动群众更深入
招募党员志愿者、保安、外卖小哥、环卫工人等社会治安积极分子3400余人组建“平安守望者联盟”,协助开展情报搜集、重点管控、法治宣传、纠纷调解等工作,构建“政法主导、社区主建、公安主战、全民参与、社会支持”的基层群防群治模式。同时,创新警社联动模式,选取中心城区人员密集、治安形势复杂的4个社区建设“前哨警务站”,组织警力“上前哨”,实现基层警力由“下社区”到“在社区”转变。
智慧赋能更便捷
强化科技支撑,研发集“平安守望者联盟端”和“前哨警务站端”为一体的智慧警务平台,整合人员核查、基础采集、线索收集、法治宣传等各项功能,助力前哨警务工作更加便捷。在平安守望者联盟端采取签到打卡、升级养成、积分奖励等措施,确保注册用户更活跃、更积极,激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热情。
规范统一更专业
为“平安守望者联盟”设计专属徽章,统一配发标有专属LOGO的工作服、雨伞等装备,突出品牌印记,拓展品牌效应,并指派教官定期组织开展相关业务培训,提升广大联盟成员参与社会治安防控和社会治理的能力。自“平安守望者联盟”成立以来,已收到各类情报信息800余条,协助开展辖区巡逻100余次,协助化解矛盾纠纷215起,协助破获各类案件10起,挡获违法犯罪嫌疑人及可疑人员7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