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持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人大监督工作肩负着保障法律实施、维护公平正义、促进治理效能提升的重要使命。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和社会公正的期待日益增长,对人大监督的精准性、实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资阳市人大监察司法委,更应立足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认真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主动适应新形势、把握新要求,才能在监督理念、机制、方法上实现创新突破,切实推动监察司法领域监督工作从“程序性”向“实效性”跃升。
聚焦中心工作 把准监督“方向舵”
坚持政治引领,紧扣党委中心工作,建立选题机制,重点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等重大决策部署,聚焦关键领域,优先选取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中的堵点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法治政府建设中的难点问题作为监督议题;完善选题程序,通过代表建议收集、部门工作对接、专家论证评估等方式,建立年度监督议题库,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明确责任主体、工作措施和完成时限;创新监督方式,综合运用专题调研、执法检查、工作评议等手段,建立“问题发现-交办督办-整改反馈-效果评估”的闭环工作机制,对重点难点问题实行“回头看”和持续跟踪监督;强化结果运用,将监督发现问题及整改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定期向党委报告监督工作成效,确保监督工作与党委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切实提升监督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践行协同理念 构建监督“共同体”
健全“三联三同”工作体系,建立季度联席会议制度,实现监督信息实时共享;完善监督事项会商机制,对重大监督议题提前沟通;组建联合督查专班,对整改落实情况开展“双随机”检查评估。创新“监督+服务”工作模式,在司法监督中既依法指出问题,又协调解决跨部门协作难题;建立代表专业小组对接机制,为重点领域改革提供法律咨询和决策参考。完善协同保障措施,制定监督协作实施细则,明确各方权责边界;建立监督成果互认机制,将人大监督结果作为部门考核重要依据;开发监督协同信息平台,实现监督全流程线上协同。通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工作协同格局,既确保监督的权威性,又增强支持的实效性,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
规范权力运行 筑牢监督“制度链”
为全面提升人大监督工作质效,切实构建“调研-审议-督办”全流程闭环监督机制:在调研环节,建立调研前开展相关培训、实地调研和限时报告制度,确保掌握真实情况;在审议环节,推行审议意见清单化管理,提升审议质效;在督办环节,建立整改任务台账和销号制度,定期开展“回头看”,确保监督实效。同时,重点健全司法监督长效机制,制定司法人员履职评议办法,完善重大案件备案审查和类案评查制度,强化监督结果在干部考核中的运用。配套推进监督工作标准化建设,开发信息化监督平台,创新“监督+”工作模式,实行清单式动态管理,并建立科学的监督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全方位提升监督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
狠抓整改落实 拧紧监督“责任阀”
完善问效体系,建立“整改任务清单+销号管理台账+限期反馈报告”的闭环工作机制,对重点问题实行挂牌督办;强化整改过程公开,通过人大官网平台等渠道,定期向社会公布整改方案、整改进展和整改结果,接受群众监督;严格整改责任追究,对整改不力、敷衍塞责的,视情况采取专题询问、质询等监督手段;创新建立“四方联动”评价机制,组织人大代表、法律专家、案件当事人和社区居民代表,通过实地检查、问卷调查、座谈评议等方式,对司法整改成效开展多维度、精准化“满意度测评”;强化结果运用,将测评结果与平安建设考核、单位绩效考核、领导干部评价直接挂钩,对整改成效显著的单位予以通报表扬,对整改不力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重新整改,确保监督工作“后半篇文章”做深做实,推动问题真改实改、彻底整改。
吕碧容 邓中良 徐煜梅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周夕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