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保护修复项目现场
在通江县诺水河生态修复基地,一棵棵新栽的桂花树正迎着阳光生长。被告人田某全俯身培土,汗水浸透衣背——这不仅是刑罚的执行,更是一场生态的救赎。2023年3月,通江县法院对田某全非法猎捕野生动物案作出判决,责令其缴纳生态修复金并亲手栽种35株桂花树。该案敲响了巴中文旅新区实行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后的“第一槌”,也成为巴中法院践行“惩治与修复并重”司法理念的生动缩影。
专业审判筑基
锻造绿色司法“利剑”
机构革新破壁垒。面对生态环境案件以往存在的管辖分散、裁判尺度不一、修复措施难以落地等痛点,2013年,巴中中院在我省率先成立环保法庭,推行刑事、民事、行政“三合一归口审理”,并指导基层法院设立专业审判团队。通江县法院设立环保旅游法庭,精准服务光雾山、诺水河等国家级景区保护。2023年,为进一步解决“分段治理”和跨区协调难题,巴中中院推动实施文旅新区环境资源案件跨区域集中管辖改革,由通江县法院统一审理新区内环资案件,审判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重拳震慑守底线。2022年以来,巴中法院审结环境资源刑事案件143件,对非法采矿、滥伐林木、猎捕珍稀动物等犯罪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在巴中市恩阳区法院审理的一起危害画眉鸟案中,3名被告人布网猎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5只,法院依法判处实刑并处罚金,以“最严尺度”维护生物多样性安全。办案法官刘波坦言:“每一只被非法捕获的画眉,都可能意味着生态链上断掉的一环。判决就是要让偷猎者付出代价、望而却步!”
当地环保志愿者张女士表示:“以前看到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往往举报无门。现在法院建立了专门的环境审判机制,我们更有信心保护家乡的绿水青山了。”
生态修复为本
创新“治愈系”司法实践
多元修复重焕生机。针对生态环境损害鉴定难、修复难、效果维持难等问题,巴中法院创新推出“环境修复预赔偿制度”,建立“法官生态林”“增殖放流点”等生态修复基地,推动修复工作从“纸面判决”走向“实地践行”。2022年10月,巴中中院审理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督促被告增殖放流鱼苗8万余尾,实现“惩治犯罪+经济赔偿+生态修复”一案三效。
碳汇补偿开新局。2023年7月,为解决传统“补种复绿”受季节、场地、管护等因素限制的难题,巴中中院联合巴中市检察院、林业部门出台《涉林案件碳汇损失补偿办法》,将修复方式升级为“量化评估+碳汇认购”。据了解,碳汇补偿机制虽在全国多地进行试点,但巴中的创新在于将其与司法实践深度结合,建立了完整的计量、认购和监督体系。2024年1月,巴中首个“碳汇+司法”生态修复基地在天马山镇揭牌。当事人可通过认购碳汇替代履行修复责任,目前,已完成碳汇交易540吨,真正让“环境有价、损害担责”落到实处。平昌县法院在李某滥伐林木案中,首次判决其购买56.65吨碳汇量以赔偿生态服务功能损失,为区域生态修复开辟了新路径。
协作机制聚力
织密全域生态“防护网”
跨域联动破行政壁垒。为应对秦巴山区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行政分割之间的矛盾,巴中法院建立“纽扣法庭”机制,这一机制借鉴了全国多地跨区域司法协作的经验,但创新性地将其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区之间的衔接。该机制串联米仓山与秦岭生态保护链:南江县法院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法院共建米仓山森林资源保护协作机制,通江县法院与万源市法院携手共护长滩河流域生态廊道。2022年,巴中中院联合广元、达州等11家中院签署嘉陵江流域司法协作协议,构建起跨省域“诉讼服务通办+裁判标准统一”的高效治理体系。
行政司法深度融合。全市设立7个“河长+法官”“林长+法官”工作室,覆盖重点流域和森林区域治理全领域。2023年以来,参与联合执法12次,内容涵盖河道清淤、森林防火、排污整治等多个方面,实现“一巡多查、三长联动”。一名基层河长感慨:“法官工作室让巡河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即时进入司法程序,对违法行为形成了更强大的震慑。”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李明表示:“巴中法院的跨区域协作机制,为破解生态系统整体性与行政管理碎片化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有益探索,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司法延伸护航
赋能绿色产业“金饭碗”
守护生态文旅根基。聚焦光雾山、诺水河等核心景区保护与发展,巴中法院牵头构建“法院+文旅+市场监管”纠纷联调机制,开通立审执“绿色通道”。2024年3月,米仓大道工程建设纠纷中,法院24小时内完成现场勘查并依法强制执行,保障了文旅新区“主动脉”顺利推进。巴中市巴州区法院在审理一起生态农业园土地租赁纠纷时,以调解方式促成双方共赢,既保障了企业正常经营,又助力当地村民通过乡村旅游实现增收。
司法守护“绿色遗产”。南江县皇柏林现存2157株百年古柏,与曲阜孔庙林、剑阁翠云廊并称全国三大古柏林。2024年6月,巴中首座古树名木司法保护基地在此挂牌,为每株古树建立“司法档案”,实施“挂牌保护+定期巡查”机制,杜绝盗伐风险。2025年6月,南江县法院在省级非遗“百坪唢呐”发源地设立传统村落司法保护基地,运用司法禁令保护清代民居建筑群落,引来非遗传承人由衷赞叹:“这些老建筑是我们的根,司法保护让文化传承更有底气、更有尊严。”
当地村民王大爷告诉记者:“以前我们不知道这些老房子这么有价值,现在法院来保护了,我们也更加珍惜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了。”
巍巍巴山,司法守护不曾停歇。从碳汇基地的绿苗新发到古柏林中的司法铭牌,从增殖放流的鱼跃清波到“纽扣法庭”的跨域协奏,巴中法院正以司法之“笔”,在秦巴山水间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法治答卷。
展望未来,巴中法院将继续深化环境资源审判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修复责任体系,推动建立跨区域环境司法协作长效机制,同时,加强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司法保障,为革命老区绿色崛起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巴中中院宣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张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