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ccaw@sina.com
主办:中共四川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四川法治报社
您的位置:首页 > 长安网群 > 巴中 >
恩阳实践:从“多头跑”到“一地解”的治理革新
www.sichuanpeace.gov.cn 】 【 2025-10-24 12:36:15 】 【 来源:四川法治报

图片1(1).jpg


  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的三级综治中心,将发源于浙江的“枫桥经验”深深植根于川东北大地,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就能解了心头事。

  

  “过去为了一桩纠纷,我们要跑司法所、派出所、村委会,一个流程下来少说也得十几天。”在恩阳区综治中心的调解室内,刚解决完劳务纠纷的张某感慨道,“现在好了,只进这扇门,不到一天就调解成功。”

  

  说话时,他身后的综治中心大厅井然有序,几个相邻窗口正在同步处理着不同类型的群众诉求。这扇门背后,是恩阳区创新推进“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的生动实践,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基层的鲜活实践。


图片2.jpg

  

  从“多头跑”到“一地解”

  

  走进恩阳区综治中心,800余平方米的空间内,群众接待、矛盾调解、法律服务、心理咨询等窗口依次排开。这里不像传统的政府办事机构,更像一个精心设计的“社会治理超市”。

  

  “我们将过去分散在12个部门的调解资源整合到一起,群众进来后,任何一个窗口都能启动‘全科受理’流程。”恩阳区委政法委副书记李顶峰介绍。

  

  说话间,大厅引导员正将一位老人带到法律服务窗口。老人因宅基地问题与邻居产生纠纷,在过去的两个月里跑了三个部门都没解决。此刻,窗口工作人员在系统中录入信息后,立即启动了联合调解程序。

  

  “一窗受理、内部流转、协同办理”的运作机制,让这个集信访调处、调解、仲裁、诉讼、法律援助、心理安抚“六位一体”的平台,真正实现了从“多窗”到“一窗”的转变。

  

  目前,恩阳区级综治中心已规范运行,18个镇(街道)综治中心全部建成投用,并与便民服务中心深度融合,形成区、镇、村三级联动体系。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深耕”

  

  恩阳区将平安建设作为区委、区政府“一把手”工程,纳入全区“十四五”规划整体推进,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

  

  区委政法委牵头制定的《平安恩阳建设责任清单》,明确了各级各部门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责任和义务。


图片3(1).jpg

  

  “过去我们是等群众上门反映问题,现在我们主动下沉,提前介入,”恩阳区委政法委分管副书记说,“这种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深耕的转变,体现在综治中心的日常运作中,也体现在市、区两级的协同上。”

  

  一个案例看流程再造

  

  上个月,一起复杂的损害赔偿纠纷在恩阳区综治中心完成了调解。案件涉及人身伤害、医疗费用、务工补偿等多个方面,过去需要走遍多个部门才能解决。

  

  “案件进入中心后,我们启动了‘一站式’调解程序。”负责该案的资深调解员蒋德回忆道。

  

  第一步是分类受理。前台窗口接到案件后,根据纠纷性质将其分流至专业调解窗口。

  

  第二步联合会诊。由综治中心牵头,召集法官、律师、相关职能部门代表和调解专家共同分析案情,制定调解方案。

  

  第三步联合调解。各方当事人坐在同一张桌前,不同领域的专家提供专业意见,避免当事人在不同部门间重复陈述、奔波。

  

  “最棘手的是各方诉求差异较大,”调解员谢鹏说,“但在我们多方共同努力下,仅用了三天就达成了调解协议。”

  

  该案的成功调解,展现了恩阳区综治中心流程再造的成效:打通部门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形成解决矛盾的专业合力。

  

  在恩阳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中,这些创新做法被证明行之有效。从“四川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到全力冲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恩阳区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平安建设之路。

  

  傍晚时分,恩阳区综治中心的大门依然敞开着。一位刚做完心理咨询的居民刘某勇对记者说:“有了这扇门,心里踏实多了。”

  

  这扇门,不仅是群众解决问题的入口,更是连接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它见证着恩阳区从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的转变,也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来自基层的恩阳智慧。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张伟


编辑:刘慧心
初审: 刘慧心
二审: 郭雨迪
终审:
四川长安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