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张木桌,几条长凳,在农家院坝里搭起解纷平台;一支队伍,多方联动,于田埂深处化解百姓心结。
清晨的阳光洒在农家院坝,几张木桌一拼,几条长凳一围,一个简易而庄严的“巡回联调”现场便布置完成。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的调解员、村干部、乡贤五老和当事人围坐一圈,在谈笑风生中化解着一桩困扰两家多年的土地纠纷。
“多亏了你们大老远跑来帮忙,为了一块地的界限,我们吵了三年,今天总算解决了!”下八庙镇村民王大爷握着巡回联调组成员的手,眼眶湿润。这样的场景,在今天的恩阳区正日益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机制创新:从“坐等上门”到“主动下沉”
恩阳区创新的“巡回联调”机制,构建起“1451”工作体系:1个区综治中心指挥调度,4级矛盾纠纷排查网络,5支专业巡回联调队伍,1套闭环管理工作流程。这一机制让调解工作从机关大院走向田间地头。

“过去群众有了纠纷要往城里跑,现在是我们带着队伍往基层走。”恩阳区委政法委分管副书记介绍,该机制坚持主动作为、调解优先,充分发挥区综治中心“大脑中枢”作用。
区委政法委健全完善了区综治中心运行流程图、人民调解工作流程等9张运行图,配套首问负责、归口办理等10项制度,确保巡回联调规范化、实战化运行。
精准聚焦:四类纠纷的定制解法
巡回联调并非“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精准聚焦四类疑难纠纷:短时间难以化解的涉众型矛盾、当事人行动不便的疑难纠纷、适宜现场调解的争端,以及在“法治跑团”涉企服务和基层“微危治”排查中发现的突出矛盾。
不同类型的纠纷需要不同的‘药方’。”区综治中心负责人表示,他们已组建土地资源、家事婚恋、邻里纠纷、劳动争议、涉企纠纷等五支专业巡回联调组,实现“专科门诊”式精准调解。
专兼协同:多元力量的完美融合
恩阳区整合了法院、司法局、农业农村局等17个部门的专业力量,同时吸纳镇村优秀调解员、乡贤五老等民间智慧,形成“专业+兼职”、“干部+群众”的联动模式。

“专业队伍提供法律政策支撑,本地调解员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两者结合往往能产生奇效。”从业十年的调解员蒋德深有感触地说。
今年以来,该区通过这种模式已成功开展调解380余场次,调解成功率达96.2%,推动94%以上的疑难矛盾纠纷在基层就地化解。
流程再造:闭环管理确保实效
巡回联调建立起严格的工作流程。区综治中心统一受理疑难纠纷后,立即组织力量开展研判,通过网上流转或线下派单,分类导入相应程序。
过程管理坚持“三管齐下”:一管办理进度,掌握化解时间节点;二管履职情况,建立“负面清单”;三管成效巩固,做好调后回访。
“每个环节都有明确时限和要求,确保纠纷不积压、不推诿。”负责流程监管的王股长介绍。
一线解纷:把温度送到群众身边
在一起持续多年的邻里排水纠纷调解中,联调组直接把现场搬到争议水沟旁。调解员挽起裤腿,踩着泥泞实地勘察,在雨中和双方沟通,最终促成和解。
“坐在办公室里听不明白的事,到现场一看就清楚了。”经济纠纷巡回联调组组长陈利君说,“群众看到我们满脚泥泞为他们解决问题,气就先消了一半。”
变“坐等上门”为“主动下沉”,将调解现场延伸到农家院坝、田间地头,让群众在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中感受到基层治理的温度。
成效显著:平安建设的恩阳答卷
恩阳区通过巡回联调等创新机制,在平安建设上交出了亮眼答卷。2020年至2024年,全区连续五年在全省平安建设群众满意度测评中位居全市首位。
该区先后斩获“四川省维护社会稳定先进县”、“四川省平安建设先进县”等多项荣誉,成为川东北地区平安建设的标杆。
更可贵的是,通过巡回联调,一批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得以就地化解。
暮色渐浓,又一场巡回联调在村民的掌声中结束。调解员们收拾好材料,赶往下一个需要他们的村庄。
这支行走在乡间的队伍,不仅化解着一个个具体纠纷,更在阡陌纵横间编织着基层治理的新图景。他们的身影,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巴山蜀水间的生动写照,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温度的“恩阳方案”。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张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