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速发展的浪潮中,各类社会矛盾如同水流。如何有效疏导、防止“洪水泛滥”,是对城市治理者的一大考验。今年以来,成都市武侯区法院从“诸葛治水”的古老智慧中汲取灵感,通过系统性的“筑堤、开渠、疏浚”,构建了一套“漏斗式”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体系,成功将大量纠纷化解在诉前,探索出一条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减负”的有效路径。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成都市武侯区法院先行调解成功案件4443件,22.43%的调解成功率在全省率先进入指标合理区间。值得一提的是,调解成功后,因一方反悔而申请强制执行的比率低至5.33%,为全市最低。
“筑堤夯基”构建解纷“坚固堤坝”
治理“纠纷之水”的第一步,就是筑牢内部的“规则之堤”。成都市武侯区法院成立工作专班,制定清晰的调解方案和流程,并搭建调解平台。该院创新性地制定了“双轨”并行的机制:一方面,在立案前引导案件进入综治中心进行“诉前调”;另一方面,在立案后也鼓励进行“先行调”,形成“立案庭统调普通纠纷”与“审判庭分调专业纠纷”的平行格局。
同时,成都市武侯区法院通过“月度通报”“数据会商”和“绩效考核”等一系列精细化管理制度,像稳固堤坝的“夯土机”,确保了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更重要的是,该院发挥调解组织“前延后伸”的定位,深化诉调对接,既在调解阶段就提前完成证据交换、事实确认等准备工作;又抓牢和解履行期开展随案督促履行,确保调解成功的案件实质化解。
“多元开渠”汇聚八方“解纷活水”
治水不能只靠堵,更要善于疏导。成都市武侯区法院纵横联动,汇聚起社会各方的“智慧之水”与“力量之泉”。
该院将“中枢指挥部”直接建在了区综治中心,派员实体入驻,打造了集巡回审判、调解指导、普法宣传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矩阵”,成为纠纷化解的“总枢纽”。在此基础上,该院大力“疏通支脉”。对于征地拆迁等重大“洪峰”,建立府院联动机制,在党委领导下协同化解;对于医疗、劳动、家事等专业领域的“湍流”,则与卫健、人社、民政等部门搭建“1+N”专业解纷阵地,引入医疗、保险、知产、房地产等10家专业化、公益性调解组织,实现“专业纠纷专业调”。力量甚至“滴灌”至最基层的社区,通过“法治指导员”联合街道和社区开设“板凳议事会”“社区龙门阵”,将邻里、消费等民生“涓涓细流”化解在源头。
该院还广聚“社会活水”,引入医疗、金融、知识产权等10余家专业化调解组织,并邀请行业专家、心理咨询师、技术调查官加盟,为复杂纠纷提供“最强大脑”,形成了“公益+市场”“技术+心理”的多维力量支撑。
“精准疏浚”巧施良方“破解梗阻”
在广泛的“开渠引水”后,难免会遇到难以疏通的“堵点”和“难点”。成都市武侯区法院针对这些“梗阻”,拿出了“专、精、优”的疏通良方。
该院善用“智慧之器”,推广“示范诉讼”模式,通过判决一个典型案件,来引导调解上百个同类纠纷,效率倍增。打造“诸葛星火·AI调解”实验室,让人工智能辅助进行类案推送、方案预判,甚至利用“失联修复”技术,解决了“找人难”的老大难问题,让调解周期平均缩短了10天。
该院坚持“因地制宜”,成立了全国首家音乐文创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石榴籽”调解工作室等特色平台,并针对医疗、道交、涉少数民族等纠纷,总结出“望闻问切”四步法、“唐卡文化”调解法等“独家秘方”,精准化解特定类型矛盾。
该院更注重“服务融情”,将调解工作做得充满温度。开展“适老顾小助残”专项活动,为老年人打造“三心三情”调解,为孩子们提供“朋辈调解”,为残障人士打造“微光”无障碍服务,并专设涉农民工、消费者等“绿色通道”,让司法关怀如润物细无声般融入纠纷化解全过程。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王一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