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展补植复绿现场宣告 受访者供图
先 / 锋 / 档 / 案 >
张传利,男,汉族,中共党员,1988年1月出生,2016年12月考入都江堰市检察院工作,现任都江堰市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先后荣获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业务能手、四川省公益诉讼检察业务标兵、四川省检察机关成绩突出个人、四川省先进工作者、成都市优秀共产党员、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先 / 锋 / 誓 / 言 >
“公益诉讼从来都是一场马拉松,要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初心守护公益。”
树枝划破裤腿,乱石磨穿鞋底,湿滑的陡坡上,张传利又一次失去平衡,滚进泥水坑。他立马站起身来,拍拍衣服,继续前行。这样的狼狈,对他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一个恐高又晕水的人,过去八年却不得不常常与陡峭山崖和湍急河流打交道。山上本没有路,张传利和同事们只能在齐肩的草丛里硬生生“扒”出一条道来。
2017年7月1日,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正式建立,在全国检察机关全面推开。彼时,在都江堰市检察院担任检察官助理的张传利,成了第一批“蹚路人”。从最初的蹒跚学步、磕绊前行,到理念机制的更新完善,再到新领域新范围的不断开拓——这不仅是公益诉讼检察制度从探索到成熟的发展脉络,也清晰勾勒出张传利作为一名“初代公益诉讼检察人”的成长之路。
破冰 倾力守护生态安全
延续着千年水利工程奇迹的都江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既是岷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也是成都平原重要的水源地。这座城市,同时还是目前世界上亚热带山地动物、植物资源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2019年,随着正式入额独立办案,张传利将目光投向了都江堰市的辽阔山水和生态治理。“这是一座天然的生态宝库。”他决心从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破题,用法律守护好这片承载着自然遗产与民族智慧的绿水青山。
2022年4月,一起滥伐林木案摆上张传利的案头:在龙池某山上,蒋某、何某超量采伐林木53.9立方米,每一道斧痕都直接威胁着生态系统的完整。
取证之路充满艰险。张传利和同事乘坐村民的皮卡车,在伐木人开辟的近乎垂直的泥坡上颠簸攀行。“脚边就是悬崖,上山怕坠崖、下山怕冲沟。”数小时的行程里,他们始终紧握车上把手,不敢有丝毫松懈。
现场,一个个裸露的伐桩无声诉说着森林的伤痛。“尽管当事人补种了6600余株树苗,但事实上树苗的固碳释氧等生态功能远低于其超量采伐的成年树木。”咨询专家后,张传利意识到传统的“补植复绿”已不再适用该案。专业评估显示,这片森林的碳储量损失高达58.46吨。
如何弥补缺失的碳汇能力?张传利积极运用“碳汇+司法”做法,促使当事人在起诉前达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意愿,认购等量林业碳汇,同时,张传利创新性提出当事人承担为期三年的树木管护责任和参与部门森林巡护,用持续的公益行动修复生态创伤。
面对案件背后生态保护与村民生计的现实矛盾,张传利会同相关部门、镇(街道)从厚朴树的萌蘖特性找到突破口——通过推动实施科学间伐,让生态保护与村民增收从“二选一”的单选题,变成了相辅相成的共生题。
另一场硬仗是在2023年初,张传利接到线索:某企业施工废水、废渣排放不规范,群众反映强烈。调查期间,企业配合度低、跨区域协调难成为最大挑战。张传利转变思路,通过无人机技术及现场调查取证相结合,发现施工单位处理隧道施工产生的废渣、废水仍不规范,自备油罐渗油及管理不当带来环境污染和安全风险。
“上游是大熊猫栖息地,下游是紫坪铺水库,我们必须督促相关单位履行环保监管职责。”张传利的坚持换来施工企业的全面整改。案件办结后,张传利并未止步,他推动项目途经区域检察院建立沿线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检察联盟协作机制。
2022年11月15日,全国首个灌区水利保护公益诉讼示范区在都江堰挂牌,张传利带领团队首创“公益侵害风险提示函”制度。针对发现的风险问题,都江堰市检察院发函提醒相关部门规范履职,将风险问题化解在萌芽,为全国灌区建设和公益诉讼实践贡献了检察智慧。
延伸 小切口里守护大民生
2021年3月,张传利履新都江堰市检察院第四检察部副主任,他将全部心血倾注于这份守护公共利益的事业。身份的转变带来视野的跃升。他的办案理念愈发清晰:着力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系统性问题,让公益诉讼成为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利器。
“民生关切处,就是公益诉讼的发力点。”在张传利看来,真正的司法为民,就是要从看似细微的民生诉求切入,撬动系统性深层次治理,让法治的成效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可及的获得感。
2023年以来,都江堰市数名政协委员反映,部分公交车辆存在安全隐患问题。作为年接待游客近3000万人次的“三遗之城”,都江堰市400余辆在营公交车承载着年均5000万人次的出行安全,这绝非小事。以代表委员呼声为线索,张传利和同事们展开了深入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公交车存在轮胎磨损严重、钢圈裸露等安全隐患,一批2015年投用的新能源电动公交车动力电池超质保期仍在运行。背后的原因让人心酸:公交企业资金困难,导致安全运营资金不足。
“小车轮承载大民生,安全隐患需要消除。”张传利立即行动,推动召开听证会,创新采用“一案两建议”模式:既向监管部门制发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督促强化日常安全监督;又向公交企业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督促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和资金投入。
治标更要治本。张传利积极向都江堰市检察院党组报告,该院检察长牵头推进案件办理,协调财政部门,推动落实每月拨付500万元运行资金,同时,建议企业拓展经营业务,提升自身盈利能力。最终,两家公交企业投入3100万余元进行整改,淘汰超期服役车辆102辆、更换新车80辆、更新轮胎900余个,景区与景区之间的定制旅游专线也如期运行,实现了民生保障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安全是张传利心头的另一份牵挂。当排查发现90余部在用加装电梯处于未办理使用登记、40余部登记在缺乏电梯安全管理专业知识的普通业主名下时,他深知隐患已不容忽视。专家的警告言犹在耳:“新加装的电梯前两年或许相安无事,但五年后安全问题可能会集中出现。”这些采用连廊结构的电梯,其裸露的基坑和玻璃机柜在极端天气下存在隐患。面对群众身边的安全威胁,都江堰市检察院向监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强化监管,明确主体责任,推动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让“悬空老人”安心落地。这一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实践,成功获评最高人民检察院特种设备安全典型案例。
在汽修行业,刺鼻的油漆味中暗藏危机。张传利调查发现,部分企业未按规定提供合格防护用品,而工人们因担心失业不敢发声。他迅速牵头召开听证会,推动制发检察建议,并与都江堰市总工会共建协作机制,开创“检察+工会”协同监督新格局,推动全市含喷涂作业的一、二类汽修企业投入300余万元开展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更新配备符合要求防护用品3万余件,开展职业病防治宣传培训4000余人次。该案获评全国总工会、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发布的《劳动法律监督“一函两书”典型案例》,为劳动者权益保护提供了新的实践样本。
进军 在新业态中开拓前行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公益诉讼的触角不断向新业态延伸。张传利敏锐地意识到,守护公共利益的事业必须与时俱进。
2022年至2023年期间,境内外不法人员利用酒店、民宿等的固定电话架设VOIP网络通讯设备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造成20余名受害人200余万元财产损失。
“刑事打击固然重要,但如何从源头遏制犯罪?”带着这样的思考,张传利带领团队通过技术审查、统计分析、走访调查等方式展开深入排查,最终发现了问题症结所在——辖区内酒店民宿多达2000余家,部分酒店民宿的固定电话存在未实名登记、登记信息不符等问题,给不法人员可乘之机。
一个点子在他的脑海中形成:“既然不法人员利用固定电话的外呼功能,那在不影响酒店民宿正常经营的情形下,能否关闭外呼功能,仅保留客房与酒店之间的内部通话?”调查分析证实,酒店外呼功能使用频率极低,关闭不影响正常经营。
2023年10月20日,都江堰市检察院向监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其依法履行电信行业监管职责,推动开展涉酒店民宿固定电话电信网络诈骗专项治理行动。三大电信运营商建立电信业务入网申请、安装、使用场景三重审核,完善电信网络诈骗技术识别和监测措施,关停有涉诈风险的1000余家重点酒店民宿共4000余个固定电话的外呼功能,清理未实名固定电话100余个,有效遏制了涉固定电话电诈犯罪的高发态势。
在“幽灵餐厅”、现制现售水水质检测造假等新业态监管盲区,张传利带领团队持续亮剑,通过开展公益诉讼专项行动,督促对无证经营、食品加工环境脏乱差、短视频平台虚假宣传等乱象加强治理,在数字经济时代为人民群众筑牢“舌尖上的安全防线”。
八载耕耘,张传利亲历了公益诉讼从破土新芽到枝繁叶茂。在一次次业务研讨中,他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年轻面孔加入这支队伍,为检察公益诉讼事业注入新鲜血液。
“检察公益诉讼从来都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回首来时路,张传利深有感触,“走捷径办不成好案子。每个线索都需要沉下心去梳理,每份证据都需要俯下身去收集。”
在张传利看来,这份事业最需要的是工匠精神、长期主义——证据要反复核实,问题要持续追踪。“一次两次走访看不出端倪,三次五次才能触及本质。高质量办案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真正的成效都蕴藏在细节的打磨中。”他说。
从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到国家公园生态安全,从保障群众出行到破解电梯监管难题,从阻击电信网络诈骗到规范网络餐饮,张传利和同事们用一个个案件,持续拓展着公益诉讼的广度和深度。
如今,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检察公益诉讼法草案,标志着检察公益诉讼立法迈出关键一步,站在新的起点,这名初代公益诉讼检察人的脚步始终坚定向前——那里有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有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更有一代代公益诉讼人薪火相传的使命与初心。在这条永无止境的守护路上,他依然是那个不忘初心的“蹚路人”。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周靖 李霜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