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贞明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发涛携手广济司法所在祈祥村开展绵竹市“宪法进农村”主题活动 受访单位供图
2023年,四川贞明律师事务所作为发起人,与有关企业、律师事务所共同发起成立了绵竹市人民调解协会,长期深度参与绵竹市重大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这是绵竹市律师行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绵竹市积极探索创新,加强律师队伍建设,优化驻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机制,推动法律服务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深度转型,广大律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的服务水准,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广泛赞誉,书写了法治惠民的新篇章。
从“被动摊派”到“主动请缨”
“必须要激发律师行业的服务内生动能,才能达到想要达到的效果。”据绵竹市司法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过去,指派律师驻村(社区)提供服务,一定程度上存在“摊派”现象,这种平均分配的方式,无论律师意愿、专业方向如何,都需承接一定数量的村(社区)服务任务。这种方式虽保障了覆盖面的广度,但有时难以充分调动律师的积极性,服务效果也参差不齐。
为彻底改变这一状况,绵竹市司法局锐意改革,建立了“双向选择、自主报名”的新机制。律师可根据自身专业特长、时间安排和服务意向,自愿申请服务点位;村(社区)也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心仪的法律顾问。这一变革,充分尊重了律师的职业自主性,将“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许多律师主动投身基层,看中的是那里广阔的法律服务需求,是能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直接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的成就感。主动服务带来了更高的责任心和更强的归属感,律师们更愿意花时间深入了解所服务村(社区)的情况,量身定制法律服务方案,服务质量和效能显著提升,2025年,绵竹全市共有30名律师主动报名参与此项工作。
同时,为提升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的积极性,绵竹市司法局于2024年3月28日印发了《绵竹市村(社区)法律顾问管理和考核办法》,此办法将考核由原来的每季度一次调整为季度总结年度考核,并对相对偏远的村(社区)增设交通补助,优化了考核奖补标准。五年来,绵竹市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经费均由市财政进行保障,平均每年保障25万元用于该项工作开展。
从“线下跑腿”到“线上联动”
科技发展为法律服务插上了翅膀。绵竹市大力推广运用“智慧司法”平台和专属法律服务小程序,打破了传统法律顾问服务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2023年10月,绵竹市司法局正式上线“绵竹市公共法律服务智慧平台”,该平台规划设置了“司法管理端、用户使用端、法律顾问服务端”三大板块,包括人工咨询、自助咨询、电话咨询、视频咨询、法律文书、模拟判决、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律师核验、司法服务案例库等功能。由于效果显著,2024年9月,该平台荣获2024年四川省司法行政系统智能化建设创新案例三等奖。
如今,村(居)民遇到法律问题,无需苦等律师下乡,只需动动手指,通过手机小程序就能随时提交咨询。文字提问、语音留言、视频通话等多种方式均可直连对口法律顾问。律师们则可以通过平台及时响应,提供精准、专业的解答,实现了“线上自助咨询”与“线下人工服务”的无缝衔接。
“智慧平台不仅用于咨询,还涵盖了普法宣传推送、活动预约、服务评价等功能。”绵竹市司法局相关同志介绍,这种“全天候、不打烊”的服务模式,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法律顾问服务变得触手可及、便捷高效,打通了公共法律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截至今年8月底,绵竹市12个镇(街道)153个村(社区)50名法律顾问在公共法律智慧服务平台开展线上服务,累计用户562人,驻村法律顾问提供服务434次,形成服务档案1228份,驻村法律顾问进行值班打卡631次。
从“基础咨询”到“全面护航”
无论机制如何变、技术如何新,绵竹市律师行业提供公益法律服务的初心和标准从未改变,公益服务绝不打折。驻村(社区)律师们提供的远不止于简单的法律咨询,他们是普法宣传的“宣讲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基层治理的“参谋员”。
5年来,绵竹全市村(社区)法律顾问累计开展法治讲座500余场(次),为10000余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参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00余件,为村(社区)起草、审查各类合同200余份,满足了基层群众法律需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绵竹律师们用专业的法律知识和真诚的服务态度,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将法治温暖送入千家万户。如今,绵竹市驻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正以更加主动、高效、优质的姿态,深耕基层法治土壤,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增强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贡献着坚实的律师力量。
张苗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俞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