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王坪,不仅接受了红色精神洗礼,还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一名外地游客这样赞叹自己的红色记忆体验游。位于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长眠着25048名红军烈士,是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全国唯一红军为战友修建的陵园。今年清明节期间,上万人来此祭拜先烈。
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祥和,这是巴中以“市域之治”助推“中国之治”的生动写照。三年来,巴中立足地域特点,以红色治理为主要抓手,大力弘扬老区精神,创新继承川陕苏区治理经验,走出一条具有时代和地方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新路径。
薪火相传 绘制治理“总蓝图”
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已成为每名王坪村村民的责任。
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中,三村合并为新的王坪村。王坪村以红色文化为依托,优化设置了红旗、红星、红岗、红领4个党支部和9个党小组,努力开创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振兴发展局面。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2万元,该村也成为四川重点打造的首批30个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之一。
王坪村的变化是巴中市传承红色基因、强党建引领在基层治理中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巴中大力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始终把政治引领作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基本前提和重要方式,牢牢把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将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写入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作为全市创建四张城市名片之一,纳入“十四五”规划和市委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任“双主任”的市、县、乡三级平安建设委员会和9个专项组的组织架构,构建起市级统筹协调、县级组织实施、乡镇(街道)上下贯通、强基固本的市域社会治理链条。同时,完善了政府负责体制,点燃试点工作“主引擎”;完善了群团助推体制,激活试点工作“驱动轮”;完善了社会协同体制,注入试点工作“新动能”;完善了公众参与体制,释放试点工作“新活力”……
至此,巴中以政治为引领,打造出纵向贯通、横向集成、便捷高效的社会治理综合体,绘好市域之治“总蓝图”。
五级堡垒 织密市域“平安网”
2022年8月29日,连续多个橙色高温预警天气后,一场暴雨突袭巴中。当日凌晨,通江县诺江镇千佛村网格信息员何竹英在工作群中发出了一条滑坡隐患预警信息,瞬时,一张覆盖市、县、镇、村、户的平安网络被激活,不到半个小时便完成了周边群众的转移。当日,通江县7000余名专兼职网格员充分发挥“吹哨人”作用,全县累计撤离避险群众2292户5898人,实现零伤亡。
这场暴雨洪灾,是对巴中市构筑的五级红色治理堡垒的成果检验,是对党建引领城市社区网格治理水平的实战考验。
巴中构筑五级红色治理堡垒,优化市域社会治理“五治融合”系统集成。把市域社会治理纳入“书记项目”,建强“乡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综合党委—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院落)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红色治理堡垒。通过印发《关于党建引领城市社区网格治理实施方案》,将党组织建立在网格上,优化配齐2730名专兼职网格员,推动各类资源力量在网格整合汇聚,确保“一网全科”高效运行。全面推行社区“大党委”机制,建立“党员双报到”、联系服务等制度,常态开展视察调研、基层协商、结对共建等活动;推动全市“两代表一委员”、13万名党员下沉基层,让每一级党组织、每一名党员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巴中始终坚持防控能力现代化,筑牢市域社会治理安全屏障。高标准完成“雪亮工程”重点支持城市建设任务,重点行业场所、重要道路、区域边际视频监控覆盖率达98%以上。三年来,全市10万人命案发生率0.26,下降33.33%;巴中市平安建设群众满意度逐年上升,全市连续10年重大危险事故、暴恐、公共安全、群体性等事件“零发生”,连续5年被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表扬为“维护社会稳定优秀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优秀市”。
“打捞”诉求 架起干群“连心桥”
群众路线是我党制胜的法宝。依据实际、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着眼群众根本利益,最大限度满足群众诉求,使群众的利益在发展中得到维护,是巴中从川陕苏区群众工作方法中得到的宝贵启示。
在市域社会治理实践中,巴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聚焦区域特色,以服务为导向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塑造了“民生诉求大起底”“法治跑团”“诉源治理”等一系列区域治理品牌。
4月12日,难得的一场阵雨让巴城雾气升腾,在巴中市巴州区中坝社区德馨苑小区,社区“市民诉求”服务队正冒雨走访,旨在“打捞”群众诉求,同时反馈以前诉求的办理情况。随着一个个诉求被有效解决,群众诉求也逐渐减少。走访了大半天,仅收到一个周末商业活动扰民的反映,队员们赶紧记录下来。
巴州区曾经历史遗留问题多、社情民意复杂、群众反映诉求多。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巴州区将“群众诉求大起底”作为治区策略,组建“大起底”联席会议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大起底”操作细则,在6个城区街道设立“市民诉求快处中心”和“老党员工作室”,按照“小事村社办、难事乡镇担、大事区上管”的方式,把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一线,深度“打捞”群众诉求,变被动防范为主动服务,将各类矛盾消解于未然,风险化解于无形。
两年来,巴州区共起底人民群众25657个诉求,总体化解率达98.1%。全区信访总量、网络舆情量逐年断崖式下降:2021年较2020年分别下降48%、62%;2022年较2020年分别下降57.5%、76.3%。
群众利益无小事,解决问题是关键。恩阳区结合群众和企业诉求,由政法单位、行政执法部门人员和社会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学会会员组成的“法治跑团”,对市场主体、广大群众开展法治宣传、法治代办、法治体检和矛盾纠纷化解等涉法帮办、代办服务。整合区域内“法治跑团”“接诉即处”“背包警务”三大社会治理品牌,使群众诉求平均办理时限缩至1.3个工作日,群众满意率达99%。
平昌县高位推动“诉源治理”,构建形成“党政主导、政法主推、行业主抓、多方联动”的诉源治理工作格局,有效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2022年,全县新收诉讼案件同比下降15.2%,新收执行案件同比下降8.18%。
一项项真心为民服务的举措,打通了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米”,架起了政府和群众的“连心桥”。
砥砺深耕,履践致远。巴中政法脚踩先烈碧血化泥的红土,将赓续红色血脉;眺望风景如画的巴山大地,深感责任在肩;而巴中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探索,未有穷期。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