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ccaw@sina.com
主办:中共四川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四川法治报社
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四川 >
筑牢法治根基 探索矫治善治四川路径——四川扎实开展社区矫正质量提升两年行动综述
www.sichuanpeace.gov.cn 】 【 2025-04-23 15:11:48 】 【 来源:四川法治报

  “爸,以前我冲动犯错让您失望,现在司法所干警教我学习法律、做公益活动,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责任……”前不久,宜宾市长宁县社区矫正对象张某写下一纸家书,向亲人表达忏悔。当天,长宁县社区矫正管理局组织开展“写一封家书”活动,20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用笔墨倾诉心声,告诉家人“我正在变好”。“正在变好”的张某不仅是长宁县社区矫正工作的真实案例,也是四川深入开展社区矫正质量提升两年行动的生动缩影。

  

  2024年5月,司法部部署开展全国社区矫正质量提升两年行动。一年来,四川不断加强社区矫正风险管理、强化部门协作、完善执行监督、优化教育帮扶、夯实基础支撑等,全省累计推动超90个县(市、区)打造社区矫正“三专”队伍,完成或启动“智慧矫正”中心建设97个,建立“黄丝带帮教”基地65个,累计开展教育活动5000余场、覆盖28万余人次,全省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率和再犯罪人数持续降低,有力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夯基固本

  

  构建齐抓共管治理新格局

  

  四川如何深入开展社区矫正质量提升两年行动?2024年6月,一场以“‘三专’队伍夯基础‘两年行动’提质效”的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成都市召开。来自全省各地的社区矫正工作者齐聚一堂,为探索矫治善治的四川路径贡献智慧。

  

  “有制”才能“有治”,“善制”方能“善治”。自社区矫正法实施以来,四川坚持将社区矫正工作放在全面依法治省和平安四川建设大局中一体谋划部署、推进落实。社区矫正质量提升两年行动开始后,四川加快完善执法制度体系建设,相继制定印发《四川省暂予监外执行实施办法》《四川省社区矫正安全风险分析研判制度》等系列制度,不断完善规范社区矫正工作流程,让社区矫正工作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社区矫正工作从来不是司法行政一家的“单打独斗”。2024年11月1日,《四川省社区矫正委员会工作规则》《四川省社区矫正委员会成员单位任务分工》《四川省社区矫正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细则》相继出台。矫正委员会建立起常态化联系制度,进一步增强了规范执法合力,为我省社区矫正工作各项目标落地落实勾画了“任务书”,也构建起齐抓共管的社区矫正工作新格局。全省各市(州)强化督查考核,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定期听取委员单位和成员单位汇报,并将其纳入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年度考核内容。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71个县(市、区)与公安机关建立了协调联动机制,及时发现不请假外出等违规行为,堵塞监管漏洞。达州市、巴中市、内江市司法局联合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单位印发文件,加强社区矫正交付衔接配合;眉山市强化“法检公司”协调联动,市司法局联合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部门开展社区矫正重点案件专题研判,解决存在的困难和关键问题。

  

  为夯实社区矫正的基础支撑,四川还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依法协助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职能作用,多个县(市、区)落实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开展社区矫正经费保障,全省已完成或启动“智慧矫正”中心建设97个,不断夯实社区矫正工作高质量开展的基础。

  

  智慧加持

  

  精准矫治成效凸显

  

  “自从智慧矫正系统投入使用后,工作效率就大大提升了。”在成都市武侯区社区矫正中心,社区矫正对象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依托自助矫正终端设备,几分钟就能迅速办理入矫报到登记手续,这让工作人员切实感受到“智慧矫正”带来的便利。记者看到,按照工作需要,“智慧矫正中心”设置了综合管理区、监督管理区、教育帮扶区三大区域及18个功能室,并对应配置自助矫正终端、视频系统、执法装备、网络教育系统等信息化设备,全要素打造“覆盖全业务,贯通全过程”的社区矫正“智慧中枢”。

  

  近年来,四川主动适应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强化“数字治理”思维,打造社区矫正一体化平台,探索创建“智慧+监管”“智慧+档案”及“智慧+教育”等矩阵模式,通过强化场景智慧驱动,高效率数字赋能,最大限度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效能。截至2024年底,全省智慧矫正中心累计启动建设率79%,完成建设率55%。

  

  “智慧+监管”,实现实时管控。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社区矫正对象依法可自由活动的区域划定“电子围墙”,一旦越界即向工作人员推送越界报警信息,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处置,真正达到“行知去向、动知轨迹、违规警示”的效果,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的精准管控。

  

  “智慧+档案”,实现数字管理。利用智能信息技术,我省积极推进档案数字管理。在成都市武侯区司法局,“纸质+电子档案”同步归档,开发智能化档案管理系统,配备智能装订机等设备,利用查借阅自动追踪功能,档案调取效率提升200%。“以前,社区矫正档案管理存在诸多风险,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我们向区档案馆寻求指导,并通过创新质量管理等多种方式,实现了社区矫正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广安市广安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聚焦“档案管理”小切口,向记者分享了广安的经验做法。

  

  “智慧+教育”,实现精准矫治。目前,依托智慧矫正,社区矫正对象可定期远程视频上课、教育培训、普法教育等,并进行在线点单式、自助式学习,确保教育不断线、不断档。

  

  “智慧矫正应用后,有效防止了社区矫正对象脱管、漏管现象出现,真正实现社区矫正监管工作从‘人防’到‘技防’的重大转变。”省司法厅社区矫正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

  

  特色帮扶

  

  铺就温暖回归路

  

  “有些老人听到我们要去看他们,会早早地在门口等我们,并邀请我们一同吃饭,我感觉心里暖暖的。”成都市青羊区社区矫正对象涂某某作为一名“归雁”志愿者,解除矫正后仍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坚持每周自费看望社区空巢老人,牵头负责“暖巢行动”子项目,赢得了社区广大干群的一致赞誉。

  

  从被动监管到主动奉献,从“受矫者”到“助人者”,涂某某的转变是社区矫正工作既有严格依法监管又不失温暖人文关怀的有力说明。自社区矫正质量提升两年行动开展以来,四川各地持续推进“三新”(道德教育铸新魂、法治教育立新行、感恩教育塑新我)教育活动,深化打造“一县一品牌”,深入挖掘本地传统文化资源、整合本地法治力量,将其引入社区矫正工作,有效提升社区矫正社会化、专业化水平。

  

  未成年人是社区矫正对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特殊群体。本着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四川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创新打造针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特色品牌与活动。例如,绵阳市针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组织开展“归航计划”主题营活动;南充市开展“春蕾计划”,为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和困难社区矫正对象在读子女提供帮扶。

  

  为深度助力社区矫正对象技能提升,目前,我省已有56个县(市、区)与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等签订合作协议,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其中,雅安市结合本地特色,打造“茶心正行”系列项目,开展茶艺培训、采茶制茶。成都市简阳市建立“定向性”就业帮扶基地,通过对社区矫正对象岗前培训和“试用期”实践,使社区矫正对象学有所获、劳有所值的价值体验。成都市青羊区司法局在“法韵青羊”微信公众号开设“青心帮扶”专栏,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就业岗位等,让他们“想干活”“会干活”“有活干”。

  

  为加强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工作,我省152个县(市、区)通过与医院、监所、专业社会组织建立合作,适时开展心理辅导、健康讲座、警示教育等活动,动态掌握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为社区矫正对象重新融入社会、回归家庭铺就一条温暖之路。

  

  此外,省司法厅还联合省民盟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黄丝带帮教”工作实施方案》,17个市(州)与民盟签订合作协议,建立“黄丝带帮教”基地,开展260余场形式多样的帮教活动。

  

  强素提能

  

  深化“三专”队伍建设

  

  “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依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专职化工作队伍。早在2022年,四川就提出了建立‘三专’(即专职、专业、专责)队伍的概念。”省司法厅社区矫正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四川在依法设置社区矫正机构的基础上,持续推动“三专”队伍建设。目前,我省有97个县(市、区)启动了社区矫正“专职、专业、专责”队伍建设,55个县(市、区)实现实质化运行。例如,南充全市9县(市、区)采取城乡结合式、分片区式成立社区矫正中队;成都市青白江区、新都区的“分中心”模式,根据社区矫正对象分布,打破乡镇(街道)区划限制,设立分中心开展执法。

  

  为持续提升队伍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我省全面实施“专业强能”工程,把专业化建设作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的重要支撑。持续优化社区矫正队伍结构,提高法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专业人才占比。常态化开展业务培训和技能竞赛,先后举办全省业务大培训、实务大讲堂、执法大比武、案件大评查、信息化比武等活动,构建教、学、练、战一体化培训提能体系。同时,全省不断强化执法规范化水平,自建立社区矫正档案瑕疵纠错机制以来,全省累计开展案卷评查、检查或抽查1600余次。其中,成都市针对调查评估、外出审批、日常监管等关键执法环节及档案管理持续开展执法质量督察。广安市开展社区矫正档案规范化管理专项活动,规范档案室建设、一体化平台使用、档案整理、管理利用。广元市、遂宁市、攀枝花市、乐山市、达州市、凉山州等相继开展社区矫正案件集中评查检查活动。

  

  今年3月29日,成都市社区矫正社会工作实务实训项目在西华大学正式开班,为成都市社区矫正工作者提供了专业化、系统化的学习机会。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组织开展“社区矫正实务大讲堂”1150余场次,进一步推动“1+3+5+N”制度规范体系全面落地,解决落实监督管理、教育帮扶“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有效提升社区矫正队伍的能力素质和业务水平。

  

  今年是“社区矫正质量提升两年行动”的收官之年。省司法厅社区矫正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省将在提升监管教育质效、深化“三专”队伍建设、增强基础保障等长期性工作上持续发力,确保“社区矫正质量提升两年行动”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持续推进四川社区矫正工作高质量发展。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李季


编辑:刘慧心
初审: 刘慧心
二审: 潘红
终审:
四川长安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