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岳池县苟角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镇村两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创新矛盾纠纷化解理念,积极探索“清单制+定单制+账单制+菜单制”的多元共治新路径,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
书记“挂帅”:让任务清单变责任定单
走进苟角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接待窗口、调解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区域划分清晰,墙上“矛盾纠纷调解流程图”和“责任分工表”格外醒目。据该镇综治中心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镇将综治中心作为基层治理的“中枢大脑”,通过每月研判、精准排查、责任包干三项机制,切实推动矛盾化解由“事后处置”向“源头预防”转变。
“上个月排查的12件家庭纠纷已全部化解,本月需重点关注农村婆媳关系纠纷高发问题。”在苟角镇党委召开的3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专题会上,镇党委书记秦伟对照每月矛盾纠纷分析报告部署工作。
这种“党委会议每月一研判”机制已坚持近一年,通过整合网格员、村干部、司法所等资源力量摸排纠纷线索,形成“任务清单”,再分解为“责任定单”。截至目前,全镇家庭婚姻情感纠纷、婆媳矛盾等隐性纠纷主动发现率同比提高40%。
翻开苟角镇综治责任分工手册,该镇党委书记为矛盾纠纷化解第一责任人,政法委员负责统筹排查调处,25名镇干部实行“一对一”包联村组,村书记承担村级“首问责任”。
“每一件矛盾纠纷从发现到化解都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调、有人跟踪回访,形成闭环化解机制。”据该镇政法委员舒龙介绍,今年2月镇综治中心收到曾拱桥村一起多人土地承包纠纷线索后,赓即指派镇干部协同驻镇司法所、自规所相关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解,仅用半天时间便达成和解协议,明显缩短了化解周期。
乡贤“坐镇”:让问题账单变幸福菜单
近年来,苟角镇在升级打造镇级综治中心同时也注重培育村级综治中心调解示范阵地。在大梨树村,一座古色古香的乡贤馆成为村民解决矛盾纠纷的“首选地”。
这里不仅陈列着乡规民约、家风家训,更活跃着一支由老党员、退休教师、致富能手组成的“乡贤调解队伍”。
“只要曾老出面调解,问题都能解决,我们也心服口服!”今年3月,村民王某与邻居刘某因土地界限纠纷争执不休,年逾八旬的乡贤调解员曾庆中将纠纷双方请到乡贤馆“说理堂”。
通过打比方、讲道理等方式推心置腹与纠纷双方促膝谈心,经过近2小时的耐心调解和思想开导,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这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调解方式,将大梨树村发生的问题矛盾有效地化解在当地,随处可见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近年来,苟角镇高度重视乡贤调解与村民自治深度融合,大力推广大梨树村的“乡贤调解”品牌,每季度召开“乡贤议事会”,对村规民约修订、公共事务管理等征集意见;设立“文明积分榜”,对参与调解、志愿服务的相关人员给予积分奖励、兑换农用物资和优先参评“文明家庭”。截至目前,由乡贤和村民自发组织的“和事佬”队伍扩大至40人,参与化解农村矛盾纠纷270件,调解成功率为98%。
(吴兵 黄智玲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雍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