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广安市广安区司法局工作人员上门给我们提供法律咨询,帮我解决了合同上的一些困扰,对我的帮助很大,进一步增添了我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底气。”9月15日,谈及广安市广安区司法局提供的上门法律服务,新星酒店负责人胡金辉感慨不已。
主动上门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
当日,广安市广安区司法局局长梁伦兵带领律师、司法行政干部来到广安区渠江北路12号新星酒店为企业面临签约后甲方提出涨租合同纠纷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这是广安区从“坐堂问诊”到“上门巡诊”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广安区司法局以服务为导向,主动靠前服务,依法履行职能,落实优化“两个环境”35条措施和司法行政系统落实法治化营商环境10条举措,竭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和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上门服务:法治保障更有温度
广安区司法局变“被动应对”为“主动服务”,组织工作人员深入企业一线,针对企业在合同纠纷、劳动用工、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需求,提供精准的法律服务和指导。
上门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新星酒店的负责人胡金辉正是这一服务的受益者。区司法局工作人员在上门服务过程中,帮助其分析了合同中的风险点,提出了专业建议,解决了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还向他赠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等法律书籍。“这种上门服务不仅解决了我们的法律困惑,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法治的温度,增强了企业发展的信心。”胡金辉说到。
上门向企业赠送法律书籍
今年以来,广安区司法局已走访企业334家,开展涉企法治宣传200余场,赠阅法律书籍360册,办理涉企公证3500余件,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
法律援助:维权渠道更加畅通
在广安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优化不仅体现在服务企业方面,更体现在保障劳动者权益上。
农民工王某的法律援助案例令人印象深刻:2023年2月,他在唐某承包的项目做泥工半年多,被欠工资64630元。唐某于2024年2月26日出具欠条,约定欠款于2024年4月底支付60%,剩余9月底付清,但至今未兑现工资,多次催收无果。最终,今年6月,王某怀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广安区浓洄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寻求法律援助,让他没想到的是,不到一个月,他就收到了拖欠的工资,他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让他感动不已。
广安区浓洄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热情接待来访者
据广安区浓洄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工作人员刘雅丹介绍,他们工作站主要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今年以来共参与人民调解299件,受理法律援助案件8件,全部办结。
据悉,广安区司法局采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今年通过大力发展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高效化解商事合同、劳动争议等纠纷,同时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高效公正审理涉企行政复议案件,纠正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行政行为,让维权渠道更加畅通。今年以来,已审理涉企行政复议案件12件,督促整改涉企行政执法问题37个,受理法律援助45件。
商事调解:小区治理更具效能
“蒲经理,我们今天来回访一下,物业管理有什么需要我们协调的直接给我们说,我们一定服务到位。”
广安市金证民商事调解中心回访小区上门提供法律服务
“谢谢,通过你们的协调服务,现在小区管理轻松不少,不少业主理解我们物业辛苦积极缴纳物业费用,纠纷少了小区更和谐了。”
9月15日,广安市金证民商事调解中心工作人员再次来到广安区广福街道紫云府小区,协助物业公司调解物业纠纷,帮助收取物业管理费,助力小区治理。
“由于是公证人员,小区业主信任我们胜过物业管理人员,协调起来有力度。我们调解中心自去年七月以来已经成功调解物业纠纷2000余件,涉及金额500余万元,为物业企业营商环境保驾护航,让小区治理更具效能。”金证民商事调解中心发起人蒲昌旺介绍。
广安市金证民商事调解中心回访小区上门提供法律服务
小区治理难,最主要的是信息不畅通,沟通机制不灵活,矛盾纠纷易发多发。为此,通过政协委员建言,广安市金证民商事调解中心应运而生,为小区治理提供坚实调解服务。
据悉,该中心在服务30余个小区过程中,坚持“线上、线下调解”相结合,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与“商调中心调解平台”互相推送调解案件,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制,促进“商调中心”调解与诉讼程序有效衔接,发挥“商调中心”诉前调解优势,为商事主体节约了律师费、诉讼费,更节约了时间成本。为涉案企业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强保障”的纠纷化解新路径。
数据显示,广安市“商调中心”成立以来,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法律咨询160件,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累计调解涉企案件263件,涉及金额8000余万元,平均每个案件为涉案企业节约费用约1000元以上,节省时间约20天,法院民商事案件受理量同比下降20%。
广安区司法局副局长陈月瑜表示,打造一流法治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是广安区司法局一项重要的工作。该局将继续加大对违法或不当执法行为的监督纠正力度,围绕《民法典》《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公司法》等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同时发布涉企典型案例,引导企业增强合法经营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推动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企业法治文化。“同时还将从强化执法监督、畅通纠纷解决渠道、开展普法宣传活动等方面着手,通过系统性、整体性的法治保障措施,打造一个权利有保障、规则可预期、竞争显公平、纠纷易解决的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廖小兵 高慧敏 唐文飞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雍剑波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