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ccaw@sina.com
主办:中共四川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四川法治报社
您的位置:首页 > 长安网群 > 广安 >
法院青年说 | 沃土深耕 春华秋实
www.sichuanpeace.gov.cn 】 【 2025-09-28 15:34:22 】 【 来源:四川法治报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2023年9月,带着组织的嘱托,我来到邻水县九龙镇石鼓村,开始了为期两年的驻村生活。像一株新竹扎根青山沃野,我向广袤大地求索,在田埂阡陌间读懂乡土中国的深沉底色;与万家灯火共情,于家长里短中感知人民群众的冷暖悲欢。

  

  初至:吱呀作响的欢迎声

  

  那扇铁门“吱呀”一声,像是替这个村庄发出了第一句问候。

  

  “可算把你盼来了!”村支书迎上来,向我介绍村里的情况。他告诉我,石鼓村是由店子村和观音村合并来的,因村内有一块形似鼓的大石头而得名。常住人口约800余人,多是老人和小孩……

  

  我点点头,从那天起,我成了这个“大家庭”的新成员。


微信图片_20250928152754_37_1.jpg

  

扎根:贴满村子的“小广告”

  

  村子太大,人又散,村民除了赶集,很少出门。怎么让他们认识我?我想了个笨办法——印了一沓联系卡,白底黑字,姓名、电话清清楚楚。走村入户时,我揣着卡片和胶水,每到一户,就贴一张在门边或者堂屋的墙上。

  

  起初,它们只是零星地出现在几户人家,可没过多久,这些小卡片就像藤蔓一样,悄悄“爬”满了整个村子。渐渐地,我的手机成了“村民热线”。

  

  “闺女,社保认证咋弄啊?”

  

  “同志,我家玉米枯死了咋办?”

  

  “低保要啥条件?”

  

  ……

  

  电话那头传来的乡音,是乡亲们沉甸甸的信任。

  

  原来,真正的“根”,不在厚厚的文件堆里,而在百姓的烟火日常中。


微信图片_20250928152802_38_1.jpg

  

生长:自行车上拴喇叭

  

  石鼓村的夏天闷热多雨,冬天又冷得刺骨。老人们烧炭取暖,稍不留神就可能出事。防火灾、防溺水……光靠贴通知不行,得让他们听进去。

  

  我找来一辆旧自行车,挂上一个小喇叭,录好安全提醒,每天骑着它在村里转悠。车轮碾过小道、田埂,喇叭声就跟着飘进每家每户—— 

  

  “炭火取暖要通风,睡前记得熄火盆!” 

  

  “堰塘水深,莫让娃娃单独耍水!” 

  

  起初,村民只是好奇地探头张望,后来,有人会站在门口等我经过,问一句:“今天又讲啥新东西?”再后来,连村口晒太阳的老人都能背出我的“安全口诀”。

  

  两年过去,石鼓村没发生过一起火灾,也没孩子溺水。村支书笑着说:“你这喇叭,比我们敲锣打鼓还管用!”

  

  而我,只是在这片土地上,用最朴素的办法,做了一点小事。


微信图片_20250928152805_39_1.jpg

  

开花:不止橙黄橘绿时

  

  夕阳下的村庄很美,但我知道,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依然有着说不清的土地界限、理还乱的邻里纠纷、道不明的赡养心结……

  

  作为法院派出的干部,我深知,我还可以做更多。

  

  于是,我发挥专业特长,在村里办起“法治讲堂”,在农闲的黄昏,用乡亲们听得懂的语言讲解土地流转、邻里纠纷、防范电信诈骗等法律知识。

  

  我还找来张旧课桌,搭起一个“议事角”,成功化解多起积压已久的矛盾。看到曾经争执不休的村民坐在一起喝茶谈心,我忽然明白:法治的种子在基层的土壤里扎根,终将开出温暖人心的花。


d896711c-b4fd-473a-9206-0b9d6e2198c7.jpg

  

守望:一次次温暖的跋涉

  

  “我带你们去!”

  

  在我日常的法治宣传之外,还有一项柔软却也庄重的使命——为法院的同志引路,送达那些沉甸甸的法律文书。

  

  今年春天,九龙法庭受理了一桩赡养纠纷案。原告是两位已过八旬的老人,他们腿脚不便,也没有智能手机。

  

  法庭的同志找到我,语气温和却郑重:“这两位老人,传票必须送到,但我们找不到人,方便带个路吗?”

  

  我点头应下。

  

  弯弯绕绕的村路我早已熟稔于心,没过多久,我便领着他们停在了一扇旧木门前。推开门的刹那,姜爷爷抬起浑浊的眼,愣了一瞬,随即露出熟悉的笑容。

  

  我蹲在他身边,轻声开口:

  

  “姜爷爷,我又来看您了。这次是送来法院的传票,您仔细收好。”

  

  我一遍遍解释开庭的时间、地点,话语尽量缓而清晰。随后静静听他们诉说心里的郁结。那一小时很长,长到足够抚平他们眉间的皱纹;那一小时很短,短得像春日里一口暖茶的工夫。

  

  我帮忙递上送达回证,姜爷爷颤巍巍签下名字。

  

  夕阳斜斜地落进姜爷爷的堂屋,我知道,又一段跋涉走到了终点。

  

  可石鼓村的路,还很长。那些贴满墙头的联系卡、自行车上飘扬的喇叭声、一次次叩响门扉的瞬间,早已不只是“工作”,而是我与此地间,再难割舍的深情。驻村岁月,让我真正读懂“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命题。

  

  村庄依旧安静,我知道,有些信任一旦扎根,便会默默生长,岁岁年年。

  

  (邻水县法院唐桔 文/图)

编辑:刘慧心
初审: 刘慧心
二审: 郭雨迪
终审: 李家亮
四川长安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