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工作作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不仅是党群干群关系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温度计”。广大信访干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主动适应新时代信访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树牢“十种意识”、提升“四种能力”,扛起政治责任、主动担当作为,全力推动新时代信访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是树牢政治意识。政治属性是信访工作的基本属性。信访工作做得好不好,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这一政治问题,关系到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一核心问题,关系到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这一重大问题。做好信访工作是对政治站位、政治意识、政治品质、政治能力最直接的检验。当前,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是广大信访部门、信访干部的重中之重,必须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把旗帜鲜明讲政治放在第一位,始终牢记“为民解难、为党分忧”政治责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信访工作决策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政治担当办理好每一封来信、接待好每一次来访、处理好每一件投诉,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为实现内江“133631”总体发展思路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是树牢法治意识。法治是信访工作的基石,是化解信访问题的最佳模式,是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依法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问题,避免埋钉子、留尾巴、按下葫芦浮起瓢。广大信访干部应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重大意义、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的学习,自觉用法治思维厘清职责边界、明晰权责清单,用法治方式解决矛盾和问题,用法治意识引导群众表达诉求,逐步把信访工作引入法治化轨道,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会共识,确保信访工作在法治框架内依法有序运行。
三是树牢宗旨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雪中送炭,纾难解困,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信访干部要坚守人民情怀,践行党的宗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带着感情和责任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耐心细致讲清法律法规、讲明关心关爱政策,引导信访人依法合理表达诉求,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生活困难,让群众找到归属感,最大限度地把群众吸附在基层属地,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四是树牢方法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真正把解决信访问题的过程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过程,明确了做好信访工作的基本方法。信访工作是一门做群众工作、协调利益关系的大学问,不能蛮干,必须讲究策略方法,三思而后行。当前,信访群众的情况千差万别,反映的问题、提出的诉求等也各不相同,没有统一、具体、标准的化解措施。广大信访干部要眼睛朝下看,脚步向下迈,力量往下使,加强调查研究,在把握矛盾普遍性的基础上,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和问题,准确把握信访群众的情绪,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精准施策,让群众对“是什么、为什么、该怎样做”等问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消除他们思想认识上的疑惑,辨明是非曲直,解决合理诉求,最终实现定分止争、案结事了。
五是树牢奉献意识。信访工作是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是最直接、最现实的群众工作。信访群众大多是遇到了自身无法克服的困难和问题,因超越了自身的承受能力,他们只得求助于各级党委政府。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因利益诉求引发的各种矛盾纠纷多样多发,社会矛盾“燃点”降低、“触点”增多,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压力。广大信访干部身处群众工作第一线,长期与群众打交道,必须站稳群众立场,从群众的角度换位思考,文明热情接待群众、高效及时研究案情、耐心细致明理释法、依法依规就地解决,让群众满意而归。信访是“天下第一难事”,信访干部必须要有甘当“出气筒”的气度,听得进话、忍得了气、受得了累、遭得住罪,充分发挥“减压阀”的作用。
六是树牢协作意识。做好信访工作,必须善于借势借力,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要充分发挥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协调有序、运转顺畅、高效便民的信访领导体制,各级主要负责同志是信访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要直接抓好具体工作落实,其他负责同志要解决好分管职权范围内的信访问题。信访部门要联合法检公司等重要力量,用好“两代表一委员”、法律工作者、行业专家等重要资源,针对复杂棘手的信访事项联合办案,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化解。坚持源头治理,抓早抓小抓苗头,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止小问题拖成大问题,避免一般性问题演变成信访突出问题。
七是树牢应急意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信访部门要把问题和风险想深想透想充分,把措施和办法想细想实想周全,逐一建立健全应急处置工作预案,加强应急演练,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切实提升政治站位、紧扣中心大局、找准职责定位、明确工作方位、主动担当作为。坚持信息主导信访维稳工作,建立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强化各方协同配合,确保能够第一时间应对突发情况,有效维护信访秩序。
八是树牢证据意识。信访干部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重事实、讲证据、守程序。要在依规依纪依法前提下,客观记录信访事项化解全过程,确保把每一件信访事项办成铁案,让反映者与被反映者信服,让每一件信访事项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九是树牢安全意识。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履行信访部门职责使命,强化安全意识,担当安全责任,切实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信访人往往有委屈、有情绪、有怨气,随时有情绪爆发、行为失控的可能。广大信访干部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要掌握工作方法,注意工作技巧,努力化解信访人对立情绪,防范突发情况的发生。坚持物防与技防相结合,加强来访接待场所安全管理,配齐配全安检、消防设施设备和防疫物资,落实安保力量,严守疫情防控和安检程序要求,把好来访接待第一道关口,全力保障来访群众和信访干部安全。
十是树牢攻坚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信访干部要善于抓住“牛鼻子”,敢于直面群众、敢于直击问题,敢啃“硬骨头”、敢拔“钢钉子”,以坚定不移的决心、如履薄冰的谨慎、务实管用的举措,减少存量、严控增量、提高质量。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紧盯尚未化解的重复信访事项和“钉子案”“骨头案”,集中资源力量持续攻坚,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实现逐案化解“清仓见底”。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对信访重点工作、进度不达标或缓慢的工作开展集中攻坚,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把责任分解到具体单位和部门,加强统筹协调督促,强力推进落地落实。
一要提升依法办事能力。切实发挥法治对做好信访工作的引领、保障作用。信访部门要建立完善学习制度,综合采取会前学法、研讨交流、以案释法等方式,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坚持周周学、月月讲、季度评,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知法懂法用法的能力。信访干部要把学习往前靠一点、知识积累往上涨一点作为不懈追求,自觉加强对人事、仲裁、劳动、环保等方面法规政策的学习,提高接访处置、分析研判、审核把关的准确性,依法依规协调处理群众诉求,引导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在法治轨道上妥善解决。
二要提升群众工作能力。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平台,是践行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窗口。信访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不断强化与群众打交道的本领,多参与主导处置和解决群众信访事项,着力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锤炼本领,全面提高应对复杂局面和解决疑难问题、把握全局和组织协调、疏导教育群众和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真正成为对党忠诚可靠、恪守为民之责、善做群众工作的表率,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三要提升源头治理能力。做好信访工作,关键在抓源治本。要把源头和基层作为信访工作的着力点和工作重心,加强风险研判,推动依法决策,强化源头治理。要充分发挥信访网络作用和信访干部主观能动性,对可能引发重大不稳定问题的矛盾纠纷和突出信访问题,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排查,切实将矛盾风险隐患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信访干部要走得进村子、俯得下身子、放得下架子、打得开情面,对群众信访事项要精准核实情况,认真分析研判,找准症结、准确定性,依法按政策妥善解决,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
四要提升统筹解决能力。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信访部门要推动信访工作责任制落实,进一步细化属地责任、部门责任、领导责任,把工作细分到末端、责任落实到个人,以信访责任压实推动信访工作落实。要发挥上联下达、横纵相连的作用,善于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打好教育、调解、疏导等“组合拳”,落实“三到位一处理”要求,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协调各方、统筹多级,用好法律工作者、行业专家、农村乡贤、退休干部等社会资源,在政策上提供支持、法律上提供援助、公德上提供参考,让群众的问题得到解决。
(苟乙权 作者系内江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