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ccaw@sina.com
主办:中共四川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四川法治报社
您的位置:首页 > 长安网群 > 泸州 >
脚沾泥土护乡野 心贴百姓织平安 古蔺县246名驻村辅警扎根246个行政村
www.sichuanpeace.gov.cn 】 【 2025-10-22 09:55:58 】 【 来源:四川法治报

  “现在夜里能听见辅警巡逻的脚步声,关上门睡觉都踏实;家里拌个嘴、有个难事,他们上门就给捋顺了,不用往镇上跑冤枉路。”秋日的清晨,古蔺县龙山镇鱼化街四组的张大爷坐在院坝里剥玉米,说起驻村辅警,话里满是认可。2025年以来,古蔺县全面推行“一村一辅警”模式,246名经过专业培训的驻村辅警,像246颗“螺丝钉”扎根全县246个行政村,用沾满泥土的“铁脚板”排查纠纷,用暖到心坎的“心服务”化解矛盾,让乡村的平安底色更浓,民生温度更足。

  

  一支队伍沉下去:

  

  破解“远水解不了近渴”的难题

  

  “以前村里丢只鸡、邻里吵个架,得等镇上派出所的人来,来回折腾小半天。现在不一样了,辅警小周就住在村头,喊一声就到。”张大爷口中的“小周”,是龙山镇鱼化街的驻村辅警周国杰,也是古蔺县246名驻村辅警中的一员。

  

  古蔺县农村地域广、村落散,“治理半径大、服务响应慢”一直是基层治理的老大难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2024年底古蔺县委政法委牵头启动驻村辅警遴选工作,从本地优秀青年、退伍军人里“挑苗子”——这些人熟悉乡音乡情,自带“接地气”的优势。经过3个月的系统培训,从治安防控技巧、矛盾调解方法到应急处置流程,每一项都练到扎实,246名辅警于2025年年初全部上岗,实现“一村一辅警”全覆盖。

  

  “不能让辅警‘单打独斗’,得有机制托底”,古蔺县综治中心主任闫朝攀介绍,县里创新搭建了“政府牵头、派出所主导、村‘两委’协助”的三方联动机制;政府负责统筹经费、配备巡逻装备,确保履职保障到位;派出所每周派民警下沉指导,手把手教业务,还负责日常考核管理;村“两委”干部陪着辅警走村串户,聚力解决“张家长、李家短”。

  

  如今走在古蔺的乡村路上,总能看见穿着黑色制服、印着白色标识的驻村辅警——他们或是背着巡逻包在田间地头转悠,或是坐在村民家的板凳上拉家常,这身“平安制服”,成了乡亲们眼里最安心的“流动风景线”。

  

  多项服务暖到心:

  

  数据里藏着实打实的民生获得感

  

  “真没想到,本来准备跑到黄荆派出所才能开的无犯罪记录证明,就这么轻松办好了!”大寨苗族乡向阳村的老李至今记得,上个月儿子入党需要父母的无犯罪记录证明,他本打算到黄荆派出所办理,向阳村驻村辅警罗蛟得知后,主动上门协助他通过手机“天府通办”线上办理,很快就把无犯罪记录证明开好,随后打印出来并邮寄到儿子入党的单位上交,老李感到很贴心。

  

  自2025年1月上岗以来,这246名驻村辅警成了乡村里的“多面手”,每一组数据背后,都是一件件暖民心的实事。

  

  他们是平安“守护员”。截至目前,累计开展治安巡逻2327次,春节、清明等重要时段还加密了巡逻频次:箭竹苗族乡的辅警们在森林防火期里,每天沿着山路走十几公里,排查隐患;白泥镇的辅警组成夜间巡逻队,手电筒的光扫过村口的老槐树、田间的灌溉渠,让村民夜里睡得安稳。半年来,他们排查整改安全隐患130余处,协助派出所设卡盘查212次,农村盗窃、邻里冲突等案件发生率同比降了不少,乡亲们都说“村里比以前安全多了!”


4f0e3498-8958-4008-8cfb-69546aa3b004(1).jpg

  

图说:龙山镇驻村辅警开展夜间巡逻

  

  他们是民意“传递员”。辅警们揣着笔记本走村入户,累计采集社情民意2300余条,协助派出所完善村民基础信息1240条。白沙场镇红沙村的村民反映“村口小桥雨季会漫水,影响孩子上放学安全”,驻村辅警小刘收集信息后反馈到白沙场镇政府,这条建议很快被纳入民生实事清单,目前已落实资金对小桥进行改造提升,预计在2025年11月完成改造。“现在种庄稼全凭老经验,遇到病虫害都不知道咋处理,要是能多开点农技培训课就好了!”石宝镇驻村辅警小朱在田间地头、院坝闲聊中,频繁听到这样的诉求。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小朱深知村民对农业技术的迫切需求——镇上以种植、养殖为主要产业,不少农户因缺乏科学指导,面临“种不好、产量低”的难题,迅速将“增设农技培训”的集中诉求整理上报至镇政府。不久后,高粱育苗、病虫害绿色防控、作物水肥管理等主题的培训课便在各村陆续开讲,切实解决了农户的生产难题。据统计,有120余条民意建议最终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民生举措,让政策制定“贴着民心走”。

  

  他们是矛盾“调解员”。家长里短的纠纷、邻里间的宅基地争议、小额的债务矛盾,辅警们都主动上前“拉架劝和”。大村镇高山村驻村辅警范华利在路过雷某家时,听见其家中有吵闹声,主动到其家中了解到雷某疑似精神病患,酒后经常与家庭成员发生争吵。为避免后期其肇事肇祸,范华利及时向上反映,后经派出所、高山村委、雷某家属沟通达成一致,决定将雷某送至精神病医院检查治疗,及时消除了潜在治安隐患。截至目前,辅警们成功调解家长里短2856起,协同派出所处置纠纷类警情140余起,把大多数矛盾化解在了村里、解决在了萌芽状态。

  

  他们还是服务“贴心人”。看到村民骑摩托车不戴头盔,他们上前劝导,累计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劝导2980次,制止违规驾驶行为430起;农闲时,他们在村活动室组织禁毒、消防安全、未成年人保护宣传,286场宣传活动覆盖了6万余人次,不少老人学会了“识别诈骗电话”,孩子知道了“不随便跟陌生人走”;帮行动不便的老人代办证件、给留守儿童辅导作业、帮村民寻找走失的老人……半年来,他们办了2130多件这样的“小事”,却攒起了乡亲们满满的获得感。

  

  精准提升强本领:

  

  让“平安力量” 持续在线

  

  “有的辅警刚上岗时,遇到村民吵架会慌神;有些辅警对消防器材的使用还不熟练,这些都是我们要补的短板。”古蔺县委政法委副书记杨熙谋说,近期县里正在调研辅警工作中的难点,就是为了“对症下药”,让这支队伍更有战斗力、更有归属感。

  

  接下来,一系列优化计划即将落地:针对辅警在应急处置、法律知识方面的薄弱环节,县里会联合政法、消防、司法等部门开展“订单式”培训——消防部门会带着灭火器、水带上门,教辅警实战操作;司法干部会模拟邻里纠纷场景,教他们怎么“说公道话”;派出所会组织应急处突演练,让辅警遇到突发情况不慌神。

  

  考核激励机制也会进一步完善。“以前干好干坏差别不大,现在要把群众满意度、巡逻次数、调解成功率这些实绩和待遇直接挂钩。”杨熙谋介绍,县里还会定期表扬“优秀驻村辅警”,让肯干、能干的人有奔头、有“面子”。

  

  同时,辅警的职能清单也在细化。“以前有些辅警‘事事都管、事事难精’,比如还要帮着统计农业数据,分散了精力。”杨熙谋说,接下来会明确辅警的核心职责是治安防控、矛盾调解、服务群众,让他们能集中精力“干好主业”,把“平安网”织得更密。

  

  从“村里有事没人管”到“随叫随到”,从“办事要来回跑”到“服务送上门”,古蔺县的246名驻村辅警,用扎根乡土的坚守、贴近百姓的服务,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如今,在古蔺的乡村里,辅警巡逻的身影、村民满意的笑容,正成为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平安图景”。


dccafbaf-2d7d-4856-9bb0-f7125a50fcff.jpg

  

图说:黄荆镇驻村辅警入户宣讲政策

  

  朱兴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陈博 文/图


编辑:刘慧心
初审: 刘慧心
二审: 郭雨迪
终审: 李家亮
四川长安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