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ccaw@sina.com
主办:中共四川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四川法治报社
您的位置:首页 > 长安网群 > 眉山 >
仁寿县公安局黑龙滩派出所创新生态警务机制 守一湖平安 铸黑龙滩“枫”景
www.sichuanpeace.gov.cn 】 【 2025-09-02 10:01:52 】 【 来源:四川法治报

m_30d953869bee4e3cfa15eb0a69bb4a26.jpg


  黑龙滩派出所民警正开展水面巡逻 黑龙滩派出所供图

  

  初秋清晨,薄雾轻笼川西盆地。眉山市仁寿县黑龙滩水库的湖面泛着晨光,数只白鹭掠过水面,翅尖荡开圈圈涟漪。清晨六点,仁寿县公安局黑龙滩派出所民警谢庄涵与“护水先锋队”整装出发,开始新一天的巡湖工作。无人机从联勤警务站屋顶的自动机巢平稳升起,快艇划开碧波,巡逻车沿湖缓行——一张“水陆空”协同的立体“防护网”,在晨曦中静静展开。

  

  素有“川西第一海”美誉的黑龙滩水库,面积23.6平方公里,蓄水量3.6亿立方米。这里分布着85座岛屿和40多处自然与人文景点,不仅是一座珍贵的生态宝库,更是眉山及周边500多万名群众的“生命水缸”。肩负守护职责的仁寿县公安局黑龙滩派出所,数十年如一日,以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为契机,持续创新生态警务机制,筑牢水源安全屏障,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的“双向奔赴”。

  

  科技赋能 构筑立体防护体系

  

  “发现水库西南区域有人在禁钓区垂钓,请附近巡逻队员立即处置。”无人机操作员的声音从对讲机中传来。不到十分钟,巡逻队员已抵达现场进行处置。这一幕,是黑龙滩派出所构建“水陆空”三维防控体系的日常缩影。

  

  近年来,黑龙滩派出所立足水域保护实际,构建“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生态警务运行模式,形成以派出所为“指挥中枢”、四海联勤警务站为“核心纽带”、大坝生态警务站为“前沿阵地”的三级指挥体系,实现生态警务的统一调度和高效运转。通过接入水域监控系统,整合4个水质监测仪、1个自动化无人机巢、3个高精度监测终端,归集环保、水务、公安等6类数据,对72座岛屿和水域实现“智能体检”。

  

  “过去靠人力巡逻,310多公里的湖岸线巡查一遍需要数日。如今借助科技,我们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监测。”黑龙滩派出所所长王非介绍。此外,该所还广泛吸纳钓鱼爱好者组成“双长一员”共治队伍,实现水域前端24小时“瞭望哨”。今年以来,已劝离违规垂钓群众500余人次,制止水库野泳2000余人次,涉水警情同比下降40%。

  

  创新治理 实现警民协同共治

  

  “我们不仅能在这里说事儿,还能办事儿,自从有了四海联勤警务站,我们整个片区的治安好了很多,老百姓住起来也更舒心、更放心了。”在四海联勤警务站附近经营杂货铺的张大哥感触颇深。

  

  四海联勤警务站,不仅是一座警务阵地,更成为凝聚人心、传递温情的“家”。这里曾因人口复杂、警情高发、出警距离远而被视为治理难点。为破解困境,黑龙滩派出所推动警务前移,于2024年1月升级打造集“服务+治理”功能于一体的四海联勤警务站,创新推行“一站两码五联”工作模式。“安平码”织就反诈“防护网”,“爱心码”架起警民“连心桥”。通过“治安联防、矛盾联调、隐患联治、事件联处、平安联创”的五联机制,精准对接多元需求,形成“问题发现-快速响应-多元协同-闭环化解”的治理链条。

  

  “以前在其他地方打工,每次换出租房,就得请假跑派出所办一个新的居住证。这里真方便,我下班时顺路把材料提交到警务站,就搞定了。”几年前,焊工师傅老刘跟随老乡来到黑龙滩工地务工,对警务站的延伸服务赞不绝口。

  

  自警务阵地前移以来,平均处警响应时间缩短半小时,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38%,群众安全感与满意度持续提升。

  

  多维宣教 筑牢生态保护防线

  

  在提升硬件效能的同时,黑龙滩派出所同样注重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该所创新实施“一心两环,错位宣传”模式,传承赓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黑龙滩精神,打造“仁心净水”核心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推动警务“活水源泉”与生态“绿色通道”深度融合。

  

  根据地域特点,黑龙滩派出所以四海社区人口集中区和水库大坝旅游观光点为辐射圈,建立生态警务带,形成以“一心”和“两环”为重点、中间区域联动的全覆盖宣传模式。目前,在取水口、环湖公路等核心保护区设置生态警示牌和宣传标语,“路上有标语”覆盖率达98%,切实发挥了警示指导作用。

  

  黑龙滩派出所联合县委宣传部、文广旅和生态环境等部门,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进入生态缓冲区的游客实时推送预警信息。平台应用以来,年均发布预警信息30万次,预警响应效率提升80%。

  

  黑龙滩派出所成立全市首支生态保护志愿者队伍和生态文明精神宣讲团,建设中铁火车莱斯、水生态等五个研学基地,结合世界环境日、全国生态日等重要节点,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六进”活动,将生态保护理念送到群众身边。

  

  生态修复 让“破坏者”成为“守护者”

  

  在2024年的一次增殖放流活动中,曾经因非法捕捞被处罚的渔民老李小心翼翼地将一尾尾鳙鱼苗放入湖中。“作为这里的村民,我们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老李坦言,“被处罚后,民警耐心讲法律、说道理,我才明白这湖水多么珍贵。”如今,老李主动加入巡逻队,还带动10余名渔民共同护水,完成了从“破坏者”到“守护者”的转变。这一转变源于黑龙滩派出所推行的“生态损害赔偿+增殖放流”治理模式。2024年,该所开展4次增殖放流,投放鳙鱼苗12万尾。

  

  刚柔并济的执法方式,让法治有了温度,更让生态保护成为全民共识。近一年监测显示,黑龙滩水质保持在I至Il类之间(如2025年6月为I类、2025年7月为Il类)。如今,桃花水母重现湖中,候鸟群栖成为新景,生态警务成效显著。

  

  传承创新 铸就新时代“平安大坝”

  

  北有红旗渠,南有黑龙滩。这片水土镌刻着数十万名仁寿儿女艰苦奋斗的史诗,也见证着新时代警务工作的传承与创新。五十年前,清华大学水利系毕业生杨均平成为派出所第一代驻坝民警,扎根于此,守护安宁。如今,新一代民警继承发扬黑龙滩精神,在科技赋能下,让传统工作方法焕发新活力。

  

  从“肩挑手扛”到“科技赋能”,从“驻坝守水”到“全域联防”,黑龙滩派出所构建起义警联防队、生态警务站、水上警务船、科技警务眼“四位一体”的现代化群防群治体系。2100名钓友义警守护水域,600名骑友义警巡防湖岸,20余架无人机巡航构筑空中防线——人力与科技深度融合,熔铸成一道坚实的“平安大坝”。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黑龙滩派出所通过机制创新,将生态警务根植于民、服务于民,为守护龙滩碧水、保障湖域平安贡献公安力量,书写着新时代警民同心、科技赋能的新篇章。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熊勇


编辑:刘慧心
初审: 刘慧心
二审: 郭雨迪
终审: 李家亮
四川长安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