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州故郡,三台新邑。这片浸润两千余年文明的土地,文脉厚重,遗珍璀璨。三台木刻、木雕、面塑、传统拼布、泥塑、玉雕等工艺瑰宝,与郪江古镇、云台观、尊胜寺、琴泉寺等国家级、省级文保单位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历史深处的文化图景。古刹因岁月而深沉,嘉木因古刹而长青。据统计,三台县域内现存古树名木逾1500株。它们扎根沃土,虬枝苍劲,既是“活着的文物”,更承载着代代相传的浓浓乡愁。近年来,为守护这笔无价的文化遗产,绵阳市三台县检察院“梓禾稻花香”公益诉讼团队以古木、古寺保护为着力点,撬动文化遗产与生态保护大格局,为守护世代相传的“梓州文脉”贡献了检察力量。
古木逢春:检察之力护佑“绿色活化石”
受地理环境和法治观念局限,三台古树名木的保护面临挑战。为有效推进保护工作,检察官深入研究法规政策,广泛咨询专家意见,制定实地摸排“三查”方案:一查“伐移之害”,严查擅自移植、砍伐古树名木行为;二查“树体之伤”,杜绝刻划钉钉、折枝挖根、剥皮及缠绕悬挂重物等损伤;三查“环境之危”,排查保护范围内非透水硬化、架线取土、烧火排烟、倾倒污物垃圾及堆放危险品等隐患。
通过深入古木集中乡镇,细致摸排后发现:部分古树保护牌缺失,周边硬化与建筑挤压其生存空间,线缆缠绕枝头,易燃物堆放树下,祭祀烟火近在咫尺。针对上述问题,三台县检察院向县自然资源局发出事实确认书,并在全县33个乡镇联合开展保护行动:一是全面清点,建档立卡,对古树逐一登记造册;二是健全长效管护机制,依托“林长制”织密巡查网络,提升养护专业化水平;三是健全宣传制度,提升公众保护意识。经系统整治,1500余株古树重焕生机:16株重悬“身份铭牌”,83株分别通过危树排险、树体加固、土壤改良、增设围栏、除病虫害等措施得以整治,新增保护标识10处。
古寺焕彩:“回头看”机制筑牢文保防线
始建于南宋的尊胜寺,殿宇巍峨,关圣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五座明清建筑,总面积1300余平方米,属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然而,走访中发现:关圣殿立柱遭虫蛀噬,寺内厨房紧邻大雄宝殿,却缺乏消防栓、消防池等设施,灭火器标识不清、信息难辨、维护缺失;殿内电线如蛛网般杂乱老化,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尊胜寺屋顶破损,梁椽木构件受潮腐蚀。三台县检察院随即向相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敦促其扛起文物保护与安全监管责任。
为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实现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的系统性、立体化保护,三台县检察院践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方针,采取“古建筑保护回头看”工作方式,以“定期巡查+专项督查+联合督导”为内核:对已发建议或整改点位开展定期回访,紧盯成效防反弹;聚焦消防、用电、结构安全等共性顽疾,督促县文广旅、消防、住建、属地政府等开展靶向督导;搭建信息共享与协同治理平台,变“单打独斗”为“攥指成拳”,凝聚长效保护合力。
依托“个案办理-类案监督-系统治理”的实践路径,三台县检察院为古寺文物构筑起法治化、协同化、长效化的坚固屏障,以检察履职提升行政保护的“效能指数”。琴泉寺、云台观得到有效整改,蓝池庙启动全面修缮。古刹重光,梵音再振。
一树一寺总关情,一文一脉系千秋。三台县检察院以法治为笔,以公益为墨,在千年梓州的文脉长卷上,奋力书写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的检察答卷。
(蒋丽蓉 黄雅滢 罗明川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