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为度 为青春成长护航
绵阳市检察院:检察长宋骥走进绵阳中学深度对话“法律守护青春”
秋日的绵阳中学校园,书香氤氲与法治强音交相激荡。10月15日,一场以“以法为度 做新时代守法青年”为主题的法治宣讲活动在该校开展,绵阳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绵阳中学法治副校长宋骥走进校园,与同学们展开“法律守护青春”的深度对话。

以法为度:为青春成长护航
“才为青春之帆,可助远航;法为人生之舵,能定方向。智伯之鉴,实当明悟。新时代青少年唯有才法兼修,方能行稳致远。”宋骥以“智伯德才”之辨开篇,点出了这堂法治课的深层意义——以法为度,为青春成长护航。
从“案例镜鉴”到“法律刻度”,学生欺凌“无小事”。宋骥以校园真实案例为切入点,向同学们剖析:学生欺凌并非“孩子间的玩笑”,言语侮辱、肢体冲突、网络谩骂甚至孤立排挤,都可能触碰法律红线。同时,结合学生欺凌题材影视作品《少年的你》《悲伤逆流成河》等片段以及《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条文,向同学们清晰解读“什么是学生欺凌”“学生欺凌的危害”以及“学生欺凌轻则承担民事赔偿、行政处罚责任,重则可能触犯刑法,留下人生“污点”、断送职业梦想等后果。
互动环节,“被欺凌时如何合法维权?”“旁观者能做什么?”等问题引发热烈讨论。同学们在思考中逐渐明白:法律既是行为的“刻度尺”,更是青春的“保护伞”。从“倾听法治”到“践行法治”,每个人都是正义的“微光”。
“三个视角”:提出殷切希望
宋骥从“施暴者”“受害者”“旁观者”“三个视角”,向同学们提出殷切希望。
对潜在施暴者:“法律是悬顶的警示钟,欺凌行为从不会不了了之,每一次伤害都要付出沉重代价。要学习法律,敬畏法律,不做残忍的施暴者。”
对受害者:“面对欺凌,勇敢说不,不做沉默的受害者。勇敢站出来,就是斩断欺凌的第一步,法律是你最坚实的后盾。”
对旁观者:“事不关己的冷漠只会助长欺凌,见到欺凌,大胆发声,不做冷眼旁观者就是法治正义的微光,能照亮被欺凌者的世界。”

师生心得体会
教师代表魏冰清:法治教育,不是枯燥的法条灌输,而应是一场启迪心智、塑造人格的成长之旅。在班级管理中,我注重营造“法治文化”:通过设置法治园地、开展模拟法庭、推行班级公约等方式,构建一个“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微型法治社会。让学生在参与中不仅学会遵守规则,更学会制定规则、运用规则,真正理解权利与责任的边界。
我们培养的,不应只是听话的“乖孩子”,而是具备法治精神与现代公民素养的青年。要让他们明白,法治的本质是保障权利、维护公正。当他们走出校园,不仅以知识立足,更以法治信仰指引行为,成长为有担当、有底线的时代新人。
教师代表程世锦:法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石,教师是立德树人的引路人。作为绵阳中学的思政教师,我们立足学科特点,用好课堂主阵地,系统普及民法、刑法等法律知识,提升学生法治素养。针对学生欺凌、网络违法等突出问题,通过法治讲座、选修课等途径,以真实案例释法说理,引导学生敬畏规则、守住底线,并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
“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们更重视实践育人。政治组积极组织“行走的思政课”,带领学生走进司法机关、展览馆、社区,开展模拟法庭等活动,让法律知识从书本走向生活。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法制”与“法治”的深意,感受法治中国的秩序与温度,从而发自内心地尊崇法治、向往法治,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践行者。
学生代表高2025级35班黄俣锟:听了法治副校长宋检察官的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面对学生欺凌,首要的是学会自我保护,不仅要避免成为受害者,更要避免成为冷漠的旁观者或沉默的“帮凶”。在遭遇欺凌时,要勇敢、冷静,第一时间寻求老师、家长或警察的帮助,牢记“沉默隐忍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明白法律是捍卫尊严与安全最坚实的后盾。
学生代表高2025级36班陈思屹:面对学生欺凌,事前预防远比事后补救更重要。这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培养尊重他人、友善待人的品格,不言语伤人,不行为越界。同时,要积极参与营造团结互助的班级氛围,对任何欺凌苗头保持警惕,及时报告。学校、家庭与社会应形成合力,通过常态化的法治教育与心理关怀,将欺凌的种子扼杀在萌芽状态,构建起坚实的预防屏障。
学生代表高2025级34班姜佳荟:学生欺凌的危害远超表面冲突,它如同一颗毒瘤,严重摧残受害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一生。对施暴者而言,欺凌行为是其人格发展的扭曲,如不及时纠正,未来可能滑向更严重的违法犯罪深渊。它更破坏了校园应有的安全与和谐,侵蚀了社会的信任基础。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清醒认识到其极端危害性,共同守护校园这片净土。
法治的温度,不仅在课堂的案例与解读里,更在青少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跬步累积里。这堂法治课如同一束光,照亮了青春成长的法治路径,也让公平正义的信念在校园里愈发鲜明。
(魏玲 王梦霖 王浩楠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