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诉讼服务窗口前,键盘敲击声、咨询声、答疑声融在一起。刚接过一份诉讼材料,就有人举着身份证凑到窗口问流程。这是我任法官助理的第五年,轮岗至立案审查窗口后,几乎每天都会遇见的开场。
五年时光,一半在前端接待群众,一半在后端埋头于案卷堆里梳理案情。那些曾在工作间隙闪过的念头、深夜复盘时清晰的追问,如今都成了藏在时光里的工作印记。

(司法为民的“窗口温度”|高坪法院 张佩文摄)
从“守流程”到“装人心”
立案窗口的理念转变
立案审查窗口是群众接触司法的第一扇门,最初我总是生硬地想“要严格按流程核对材料、一次性告知”,可遇见的各种人和事,慢慢教会我“流程里要装着人心”。
有次接待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爷,他说楼上漏水导致家里家具受损严重,手里的材料大大小小有厚厚的一叠,却没有被告身份信息。我劝说他先坐下,陪着他一页一页地翻看维修票据、社区调解笔录等材料,又用大白话讲解怎么补材料、去哪里调信息。后来他拿到立案通知书那天,专门来到窗口说“姑娘,你比我家孩子还耐心”。
立案庭的窗口前,这样的小事还有很多。慢慢地,我不再执着于是否严格走了每一步流程,而是会先想群众现在最需要什么:材料不全时,多问一句“是不是不知道去哪补”;情绪激动时,先给个平复心情的时间;听不懂专业术语时,换成更通俗的表达。曾经觉得按流程办事是对工作负责,后来渐渐懂得,带着温度办流程才是对司法为民真正的践行。
司法为民不是口号,而是把群众的难事惑事,变成我们的“耐心事”,让群众在接触司法的第一刻,就感受到温暖与力量。

(综治中心的司法答疑时刻|高坪法院 曹金蓉摄)
从“断对错”到“化矛盾”
综治中心的调解实践
区综治中心的值班,更像走进“生活大课堂”,每天都有群众带着需求陆续前来,有人咨询借款拖欠的解决办法,有人寻求侵权赔偿的法律指引,也有邻里希望化解日常分歧。在这里,每一次接待都是倾听民声、解决民忧的具体实践。
有次参与调解一个已经判决的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财产分割案件,这个大叔数次来窗口激情陈述“我的房子被你们卖了,我没地方住”,经多方查询了解,原来房子是其妻子为治疗重病卖的。那天走在回法院的路上,我在想:基层矛盾里,藏着太多情理法的交织,有时候愿意低下头“听几句心里话”,或许比讲一堆法条、一堆案例更管用。而这个琢磨,后来也成了我调解案件时的小原则。
在综治中心值班,不是简单“断对错”,而是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在矛盾刚冒头时,用耐心把“剑拔弩张”拉回“理性沟通”,让分歧在前端得到化解,这正是基层治理中化矛盾于未发、解纠纷于萌芽的价值所在。

(普法现场的“法治微光”|高坪法院张佩文摄)
从“勤复盘”到“常走心”
法官助理的办案之路
身为法官助理,我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协助法官处理案件,对我而言,这是最“磨人”的修行。从整理案卷到协助调解,每本卷里藏着不同人生,必须百分投入、万分谨慎。
前段时间的一起赡养纠纷,72岁的张大爷独居,患糖尿病需定期服药,两个儿子却互相推脱赡养责任。大儿子说“弟弟住得近该多照料”,小儿子称“哥哥收入高该多出钱”,大爷感冒卧床时,竟没人来送一顿饭。无奈之下,大爷找到法院。
法官决定先组织调解。调解当天,起初兄弟俩仍争执不下,我帮着传递双方的顾虑,大儿子担心自己小孩没人陪,小儿子怕自己收入不稳定没法长期承担。法官结合这些情况,耐心释明民法典里的赡养义务,我也适时递上大爷的病历本,细数老人的不容易。最终兄弟俩达成一致:大儿子每月多付赡养费,小儿子每周上门照料。
复盘这起案子,我更懂得了法理是底线,人情是温度。办案既要依法,更要走心。比如提前摸清当事人的心事,比如调解时多搭句话传递体谅。这些细碎的辅助工作,慢慢成了我办案的习惯。
五年法官助理,没有办过惊天动地的大案,却在立案窗口的晨光里、法院的夜色中、案卷堆的油墨香里,触摸到了司法最真实的温度。那些曾闪过的念头,比如给老人做本简易指南、调解时多聊几句家常,那些深夜追问的问题,怎么让办案更快、更暖?或许不是什么大创新,却是我在日复一日的实践里,最真切地感悟。
司法的进步,不是遥不可及的“大变革”,而是我们每个司法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一点点琢磨、一步步改进的“小坚持”。当这些细碎的思考汇聚起来,当我们每个人“小坚持”连在一起,定能成为照亮公平正义的“星火”,温暖更多人的路。
(高坪区人民法院 曹金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