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人面临无家可居的困境,当晚年生活遭遇财产权益的挑战,法律始终是老年人最坚实的后盾。近年来,南充阆中市人民法院积极探索多元举措,从个案公正裁判到前置风险预警,再到常态化法治宣传,用专业与温情为老年群体撑起一片安心的天空,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法治的阳光下安享晚年。
个案精办:司法护航守住权益底线
“没想到这么快就能拿回我的养老钱,法官真是我们老年人的主心骨!”15名老年人从执行法官手中接过共计近5万元劳务报酬,沧桑的面庞绽放出久违的笑容。这起涉老劳务合同纠纷系列案的高效执结,成为法院精准守护老年人权益的生动注脚。
据悉,这15起纠纷的当事人均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此前受雇于某食品有限公司从事肉类加工等工作。工作结束后,雇主一直未按时给付劳务费,经多次上门讨要,始终无果。走投无路之下,他们决定寻求法律的帮助。
为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执行法官第一时间梳理案情,通过网络查控系统全面排查被执行人财产线索,同时多次前往被执行人经营场所及住所地走访调查。经过多方努力,终于锁定被执行人名下藏匿的车辆。执行法官第一时间扣押了该车辆,并积极与该公司负责人沟通,向其释明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法律后果。在执行法官的耐心劝导下,该公司一次性支付完毕执行案款。

考虑到申请人多为老年人,不熟悉线上操作,执行法官决定组织现场兑现会。兑现现场,执行法官耐心核对身份信息,细致讲解案款计算明细,确保每一笔款项都准确发放到老人手中。
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对法院的干警来说,这不过是践行“司法为民”初心的寻常一幕,也是审执工作中无数次奔波里的普通一程。但对这些年逾花甲的老人来说,这沓带着温度的现金,是他们辛苦所得,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平正义。从多方讨要无果的焦虑,到法院介入后的盼头,再到劳务报酬全额到手的踏实,老人们脸上舒展的笑容,不仅是对法院工作的最高认可,更彰显着司法力量对民生福祉的坚实守护。
提示先行:一纸文书织密风险防护网
除了在个案中精准发力,法院更主动前置维权关口,通过发布《关爱老年人提示书》为老年群体送上“法律护身符”。提示书主要针对赡养纠纷案件,明确了赡养责任人应当加强对老年人的陪伴,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不得以放弃继承权或者其他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
“原来赡养不只是给钱,还要常回家看看!”刚拿到《关爱老年人提示书》的子女们恍然大悟。这份由法院推出的提示书,正成为化解赡养纠纷的“金钥匙”,让司法守护更有温度。

立案时随案发放,开庭前耐心释明,调解中对照沟通,把提示书变成化解矛盾的“润滑剂”。在老龄化加剧的当下,赡养纠纷往往掺杂着亲情裂痕,单纯判决容易“赢了官司输了情”。提示书的发布恰逢其时。它用通俗语言明确赡养义务,从经济供养到精神慰藉,从日常照料到医疗保障,把模糊的“孝”量化为可操作的责任清单,既让老人清楚权益边界,也让子女明白义务底线。更重要的是,它跳出冰冷法条,融入伦理引导,用“你养我小,我养你老”的情理唤醒亲情,减少对立情绪。
一纸提示书,既是法律的标尺,也是亲情的纽带。阆中市法院用创新举措让老有所养更有保障,让司法温度温暖每一位老人的夕阳时光。
普法深耕:多元宣传打通维权“最后一公里”
“原来立遗嘱还有这么多讲究,今天真是学到了!”在普法宣传现场,李大爷感叹道。为让法治意识深入人心,阆中市法院创新宣传形式,打造了一系列接地气、有温度的普法活动,打通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最后一公里”。
针对老年人的认知特点,阆中市法院将庭审现场搬进社区。在某社区的继承纠纷庭审中,法官一边审理案件,一边现场释法,用真实案例讲解《民法典》中关于老年人权益保护的相关规定。庭审结束后,还设置了互动答疑环节,现场解答老人提出的法律问题。这种“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方式,让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通俗易懂,深受老年群体欢迎。

同时,阆中市法院积极拓展线上宣传渠道,利用“两微一端”平台发布涉老年人权益保护案例及相关知识5篇。针对不熟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法院还制作了系列普法漫画手册和音频节目,通过社区广播、电视循环播放,让普法宣传无死角。此外,阆中市法院还针对老年人开设定制化法治课程。课程内容涵盖婚姻家庭、财产保护、消费维权等多个领域,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让老年人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
从个案中的公正裁判到风险预防的提前介入,再到法治理念的深度普及,法院正以全方位、多层次的举措,为老年人权益保驾护航。每一次耐心调解,都是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传统美德的践行;每一份贴心提示,都是对老年群体需求的精准回应。相信在司法力量的守护下,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卸下顾虑、安心前行,在法治的守护下,安心享受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