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省女子监狱监区活动室一角。一个年轻的身影正俯身在画纸上,神情专注,笔尖跳跃着,明亮的色彩在纸上晕染开来——这充满生机的场景,很难让人联想到半年前那个消极改造、对抗民警管理的身影。
从自我封闭到嬗变新生,是什么让她的世界重新染上色彩?
一幅解开谜团的素描
罪犯张某,24岁,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过量吸食毒品导致双腿残疾。生活的剧变、漫长的刑期、被毒品蚕食的身体,让初入监的张某像一只刺猬,张开厉刺随时准备攻击靠近的事物——她拒绝复健,切断与亲人的联系,情绪如火山般随时喷发,甚至因猜疑而将饭菜泼向其他罪犯。民警对其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但始终效果甚微。
转机出现在一个寻常的下午。副监区长贺琳巡视学习现场时,目光无意间捕捉到张某膝头有一幅未完成的素描:笨拙的线条勾勒出一个佝偻着背凝望门前小路的老人身影。贺琳心中一动,轻声问道:“画的是……你的外婆吗?”这声询问如同投入死水的石子,击溃了张某苦苦维持的冷漠。她瞬间红了眼眶。贺琳耐心地与张某聊起童年往事——父母离异后,无人抚养监管的张某交由了外婆照顾;在学校里她被嘲笑是“野孩子”,无心学业早早进入社会,又因交友不慎染上毒瘾,为毒资行骗,一步步走上不归路……
一个机缘巧合,一幅无意间流露情感的素描,终于让民警触摸到了她坚硬外壳下那颗迷失方向的心。
画笔下科学破冰
为了抓住这一宝贵的情感突破口,监区迅速有针对性地为张某制定了教育矫治方案。民警深知,仅靠情感共鸣不够,必须引入科学的矫治手段,而张某喜欢画画这一发现,被确定为矫治的核心切入点——让她加入监区罪犯绘画兴趣小组,在心理矫治民警的引导下,绘画成为她非语言表达的“安全通道”。
初期,民警鼓励张某通过绘画感知自己的身体——画纸上常常有两条仿佛被无形锁链捆绑的腿。通过解读这些意象,在心理矫治民警温和而专业的引导下,她开始艰难地正视自己,并接纳自己身体的残疾。团体绘画活动则提供了更多改变的契机。在一次团体画创作中,张某最初只闷着头在角落画孤零零的小草。但当其他罪犯们不断用暖色调的枝叶、花朵向她的小草“靠近”时,在民警鼓励的目光下,张某迟疑地在小草旁添上了一抹小小的、黄色的太阳。画笔,在科学理论的支撑下,成为撬动她内心防御、引导情绪宣泄与认知重建的有效工具。
漫画传递新生之光
绘画疗法如同无声细雨滋养着干涸的心田,张某的改变悄然发生。在民警的鼓励下,她开始学着给外婆写信,讲述自己的改造生活;开始尝试与充满缺憾的童年和解,不再让童年阴影侵蚀未来。在民警的组织策划下,她和其他罪犯们共同创作“漫漫有苼”系列漫画,通过生动有趣的小动物阐述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帮助监区特殊病犯建立对疾病的科学认知。
今年7月,省女子监狱组织“过万境·见心境”罪犯心理情景剧比赛,张某主动找到民警,希望将自己的改造故事搬上舞台。比赛当天,张某作为主演出演“自己”。聚光灯下的她勇敢讲述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心路历程影响台下的迷途灵魂。
绘画疗法、音乐治疗、心理情景剧……在省女子监狱,无数民警如同执着的“心灵画师”,她们以专业为底色,用真情为笔触,持续探索着行之有效的矫治路径,引导一个又一个“张某”在人生的画布上洗去污浊,重新勾勒出充满希望的未来图景。这条引路之途没有终点,唯有不懈前行,方能点亮更多晦暗的角落。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李季 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