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ccaw@sina.com
主办:中共四川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四川法治报社
您的位置:首页 > 政法文化 >
《诗经》撷英(系列之二)
www.sichuanpeace.gov.cn 】 【 2023-10-13 11:31:31 】 【 来源:四川法治报

  □寒江雪

  

  编者按

  

  “法苑”副刊今日继续刊登寒江雪的散文《〈诗经〉撷英》系列之二,看他如何品读“诗三百”的风雅之美,敬请关注!

  

  最 雄 浑 的 战 歌 ——《 无 衣 》

  

  怒吼,回荡在浸染鲜血的中华大地。战旗,飘扬在硝烟弥漫的北美殖民地。战歌,激励着为自由而战的法兰西。在民族危亡的时候,在豺狼当道的时候,人们高唱战歌扑向敌阵——“愿你们的荣耀之光,犹如闪电照亮四方,愿你们的进攻呐喊,犹如雷鸣东西回荡”,起来!前进!

  

  多么深沉悲壮的战歌,多么雄浑激昂的战歌!它激荡起人们的满腔热血,它激扬起战士的昂扬斗志。

  

  战歌,代代相传,它们已根植于人们的心底,化作抵御外侮、保卫家园的无尽动力。不论是《义勇军进行曲》,还是《星条旗永不落》,又或是《马赛曲》,都是由战歌而成为国民为之骄傲的国歌,其影响、其作用、其重要,不言而喻。

  

  战歌的起源,不得而知。但无需否认,有人类就会有战争,而战争必然会催生出战歌。战争不可避免,战歌不可缺少,战歌的历史不会比战争的历史短出多少。

  

  古老的战歌是否会同样具有无穷的力量呢?

  

  时光回溯千年,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去聆听我们中华祖先那雄浑激昂的战歌吧!

  

  阴山草原,渭河谷地,函谷关外,长城脚下,黑色的大纛旗猎猎招展,黑色衣甲的庞大军阵中,滚出沉雷一般低沉的轰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隆隆雷声中,黑色的军阵如咆哮的海浪扑向敌阵。矛戈所向,西戎星落,匈奴溃散,北狄凋残。

  

  隆隆雷声中,黑色的军旗似翻滚的乌云席卷大地。旌麾所指,韩魏灰飞烟灭,燕赵束手卸甲,齐楚墙倾楫摧。

  

  这低沉的雷声就是被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首战歌,也是春秋战国之时最雄浑的战歌——《无衣》。

  

  《无衣》载于《诗经·秦风》。虽是秦人的战歌,出身却是堂堂正正——“王于兴师”,为天子礼乐征伐而出的正义之师而歌。否则,以孔老夫子对“蛮夷之地”的不屑与偏见,以他老人家“和为贵”的一贯主张,此歌绝然会命运多舛,难入“诗三百”。但秦人一直将它唱到六国破灭,中华一统,这恐怕是孔老夫子辑诗时没有料到的。

  

  史曰“秦人好战”,“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秦国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

  

  铁血征战最无情。然而秦人却能于无情的烽火狼烟中,融入以生死相依的战友情为基调的雄浑激昂的战歌,以此为号召,以此为鼓动,以此为激励。其智慧、其征战艺术的成熟可见一斑,其令六国望而生畏的军队战力也就顺理成章了。

  

  一直以为,战争是雄性荷尔蒙分泌的产物,战争与女人无关,战争让女人走开。这雄浑无比的《无衣》,更与柔弱的女人无缘。但在《大秦帝国》中,孙皓晖先生以其出神入化的笔锋,硬是峰回路转地将女人带入《无衣》,将《无衣》罩上了一层温情的面纱:

  

  “整个咸阳国人都在呐喊:‘河外大捷——!大秦万岁——!’大殿中虽是一片肃然,但闻这仿佛来自天外的连绵声浪,却是人人感奋不已,白起与千余名将士不禁便是齐齐地一起呐喊:‘赳赳老秦!共赴国难!’锺鼓方落,乐声大起,便有一片麻衣布裙手挽桑篮的少女轻盈地飘进了大殿中央的红毡之上,悠悠散开,提篮起舞,竟唱起了秦军人人熟悉如军歌的《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歌声一起,将士们便是热泪盈眶。这首歌儿唱的是壮士同心的坚贞友情——不要说没有衣裳,我与你同穿一件布袍,国家要兴兵打仗,便磨砺我的矛戈,与你同仇上战场!每当战争沉寂,每当晚操结束,每当炊烟升起,军营里都会响起这慷慨雄壮的歌声,往往是你对着我唱我对着你唱,这一营对着那一营唱,那一营对着这一营唱,歌声便将整个军营燃烧起来。将士们之间的那些小嫌隙,便在这浴血同心的雄壮歌声中冰消瓦解了。如今,这首歌儿骤然由女子唱来,竟是激越婉转坚贞悲怆,生发出一股浓烈的与意中人同生共死的情怀。将士们如何不怦然心动?一时间,殿中将士们便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有几个士兵竟在歌声中失声痛哭了。歌声沉寂了,士兵的啜泣之声却是收煞不住清晰可闻。”

  

  这有损于战士的形象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欢笑有泪水,有豪气有忧虑,这才是真正的战士。这样的战士才能无敌于天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战士的泪水和忧虑,令《无衣》更加完美,也更加令我感动。

  

  夜深人静,低声哼唱着这首古老的《无衣》,蓦地在脑海中闪现出先人的一句警语——“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或可以作为我们激赏《无衣》的注解吧。

  

  那么,是否也可以作为战歌而成为国歌的注解呢?

  

  最 自 然 的 美 丽 ——《 硕 人 》

  

  喜诗、读诗、学诗、写诗的人,是不可能不读《诗经》的——毕竟它是中国诗歌的鼻祖!

  

  我接触《诗经》是从《关雎》开始的,然后是《硕鼠》《伐檀》,这是诗的排列顺序以及那个特定时代决定的。但真正细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品读《诗经》,却是从《秦风》开始的。秦人地处边陲,环境恶劣,民风彪悍,勇武好战。所以《秦风》中,有一种在别的风诗中少见的尚武精神与悲壮慷慨的情调,即便谈情,也是含蓄朦胧的。这与我的性格志趣及内心情绪相契合。反复吟诵,催生了最美丽的情歌——《蒹葭》、最悲怆的挽歌——《黄鸟》、最雄浑的战歌——《无衣》三篇散文随笔。

  

  但风诗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其风,行水面,拂山岗,流连于桑间濮上,盘桓在关隘边城,遍于世间的各个角落,风姿万种,不一而足。必须继续读下去!选读的目光由心心念念的《蒹葭》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硕人》上。它们都是写美人的!

  

  国人的审美是在变化的。从楚宫的细腰、汉宫的瘦燕、唐宫的肥环,到清廷踩着花盆鞋的风摆荷叶,“侍儿扶起娇无力”“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娇弱成了美女的标配,这是一种病态的美,是美的悲哀!而细读细品《硕人》则感觉到一缕清风拂过,让人神清气爽,耳目一新。高挑健硕、白皙丰润的美人玉立于前,健康的充满活力的美感扑面而来,动静兼有,形神并具,容貌美与情态美都美到极致。

  

  读《硕人》,我们可以抛开对她的显赫身世的描写及对仪仗随从的渲染,只读第二段就够了:“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柔荑、凝脂、蝤蛴、瓠犀、螓、蛾,都是再普通不过的自然之物了,用之于美人,是最自然的比拟。唯其自然,方显其无需修饰真实健康的美。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对硕人之美的精彩刻画,更是永恒地定格了中国古典美人的曼妙姿容,备受后人推崇。曹子建的《洛神赋》中,你应该能看到硕人之风的影子。

  

  人是追求完美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描述的是视之则近,求之则远,深思幽远的意象之美。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硕人》展现的是观之可亲,思之有形,近在眼前的具象之美。

  

  理想中的美人当是意象、具象兼领的,让人在面前爱慕,在远方思念。如《红楼梦》中的秦可卿,兼具薛宝钗的鲜艳妩媚,林黛玉的风流袅娜,故号“兼美”,让贾宝玉念念不忘。在我看来,《蒹葭》的意象之美几可冠绝《诗经》,可比之于林黛玉;《硕人》的具象之美亦可领袖诗坛,可方之于薛宝钗。那《蒹葭》与《硕人》的结合会产生怎样的兼美呢?

  

  我想,她应该是一幅山水画,将远山的黛影、近水的碧波集于一幅,令人赏心悦目;她应该是一座百花园,把远观的莲荷、近赏的梅兰汇于一园,令人流连忘返。

  

  远山近水入一画,莲荷梅兰共一园。这是《诗经》风诗给我们的启迪,让我们能够在最美丽的情歌悠扬中,感受到最真实的美,欣赏自然、不事雕琢、健康且充满活力的美。

  

  所以,《诗经》值得一读!《蒹葭》《硕人》值得一读再读!

  

  (作者单位: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编辑:漆颖
初审: 赵晓璐
二审: 潘红
终审: 李家亮
四川长安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