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文玉
近距离聆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的授课,我提前跟家人说过,家人更多惊叹于“大咖”来到小平故里,叮嘱我好好听讲,而我知道,这不止是一堂讲座……
因时长有限,单院长大抵是讲讲文物串起来的故事吧?作为故宫曾经的“大当家”,故事肯定信手拈来。而我,隐隐期待着背后的故事。
雨燕的呼唤
北京中轴线上,有一群生态符号——北京雨燕,每年4月中旬,它们都会来到北京,大多生活在中轴线上,7月开始飞往南非,并途经众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号称“一带一路生态大使”的它们,一度却濒临灭绝。
“《千里走单骑》被张艺谋注册了,所以我们节目叫《万里走单骑》……”在“单式”幽默中,听众笑了。
我国的申遗,是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制定的15年后才开始的。自1997年平遥古城、丽江古城成功申遗带动了“申遗热”,我国已有59项世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虽然,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数量居世界首位,非遗总数世界第一,可单院长仍身体力行地呼吁着每一次申遗,因为每项申报,都是一次“抢救”。
筒子河等环境整治、永定门等建筑复建……中轴线面貌焕然一新,并于2024年申遗成功。在这个基础上,濒危的北京雨燕数量也开始了稳步增长。
单院长娓娓道来的讲述,从由北到南的建筑脉络,论及由南及北的社会属性。中轴线串起来的,不仅有建筑审美、壮美秩序,还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及丰富的东方智慧。
单骑不孤勇
某驻华大使在某次论坛中致辞,提及他们的国家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比中国早了2000年。单院长用良渚遗址的实证,有力回击,可见中国故事的发现与讲述、中华文化的“呼吸”与传播有多重要。
申遗路上的点滴,可以在《万里走单骑》中窥见一斑。融于不同角色的行走、体验、感知,溯源中华五千年从未断流的历史长河,遗产地生机盎然,吸引着更多年轻人打卡遗产地、报考考古学。
散落又深藏于各地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重新“苏醒”,而且“花样”翻新。越来越多的孩子们选择来到遗产地、考古遗址公园里研学,遗产文化广泛运用于冬奥赛区场馆建造、飞机发动机制造等不同场域,“钻井”似地激活了根植于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
蚕丝般强韧
在浙江体验蚕丝制造时,单院长得知一个蚕茧的丝可达1000至3000米,蚕丝是比钢丝更强韧的存在。
“兵马俑就这样倒在‘担架’上,裹着跟伤兵似的。”这是“单式”幽默解说,一张图片也从此引发了深思。
2012年,故宫展出的展品不到1%。看着忍气吞声的文物、跑冒滴漏的管道、杂物杂间的闲置、临时建筑的“常驻”,一项系统的整治开始了。
小至地面杂草、火灾隐患,大至基础设施、宫殿建筑,历经3年的整治、修缮、清理,“家底”清、“考工记”下,展现的是故宫人如蚕丝般的“偏执”,雕梁画栋的建筑、引人入胜的展陈,挽回的是文物光彩照人的“尊严”。
2016年,故宫开放面积达到76%。拥抱新时代的故宫,有了数字展厅。人们可以触摸文物、体验织绣、VR观展,时间仿佛倒流,文物轻轻“呼吸”,隔空“耳语”。
《上新了故宫》掀起了故宫“文创热”。人手一把“团扇”,几乎成了标配。
“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这豪迈的一句,既是单霁翔等故宫人的身体力行,也召唤着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作者单位: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