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ccaw@sina.com
主办:中共四川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四川法治报社
您的位置:首页 > 政法文化 >
风华独领《风流去》(三)
www.sichuanpeace.gov.cn 】 【 2025-04-03 10:42:27 】 【 来源:四川法治报

  □野山

  

  编者按 本刊今日继续推出《风流去》一书的长篇读后感,由野山先生撰文,臧否千古风流人物,鉴往知来,敬请关注——

  

  庄子

  

  鲍先生对庄子偏爱有加,为他开了上下两个篇章。上篇“永恒的乡愁”,下篇“人在江湖”——这是老子、孔子都没有的待遇。

  

  上篇“永恒的乡愁”一改文风,就是一篇抒情散文,直言“最尊敬孔子,最同情韩子,但最热爱庄子”。

  

  他将先秦文士分为三类:一者如苏秦、张仪之流,唯利是图,只要有官做,能富贵,既可头悬梁锥刺股,也可朝秦暮楚、卖友求荣;二者如孟子者满腹酸醋,有自己的哲学和价值观,视同身家性命,还负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故而常常不得志,常常发牢骚,最终把满腔不平和才气都写在竹简上……以上两类虽有大区别,亦有大相同,他们都热衷于城市生活,喜欢在人群中出风头、抢镜头。而第三类,除了一些在历史典籍中忽隐忽现扑朔迷离的隐者外,有大著作大人格且以大背影遮挡后世的,就只有这位表情古怪的冷嘲大家庄周先生了。特立独行的庄子!“当别人在都市中热闹得沸反盈天争执得不可开交时,他独自远远地站在野外冷笑,而当有人注意他时,他又背转身去,直走到江湖的迷蒙中去了,让我们只有对着他消逝的方向发呆。”“他是乡野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充满了野味,且有一种湿漉漉的水的韵味,如遍地野花,在晨风中摇曳多姿,仪态万方,神韵天成。”这样的人,这样的作品,现在还有吗?

  

  庄子逍遥游于天地之间,其思想“专在破执”——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这种心境实在是人类心灵的花朵,永远在乡村野外幽芳独放,一尘不染,诱引着厌倦城市生活的人们。”后世之严子陵、陶渊明、陈抟等等是否受了庄子的诱引了呢?

  

  庄子的第二个独特之处在于,他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不对帝王而对我们这些平常人说话的人。其言语文章充满诗性,富有智慧,汪洋恣肆,一泻千里。他不是教诸侯如何“治人”,而是在教我们普通人如何自救与解脱,如何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清静,如何保持住内心的自尊自爱,如何养生以尽天年。

  

  “在先秦诸子中,就其著作所讨论的范围和深度而言,真能称得上为哲学著作的,除了《老子》,也只有《庄子》了。”鲍先生认为,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杨朱的贵我人格,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的大丈夫人格,锋芒毕露,正义在胸;荀子的君子式人格,平和公正,循规蹈矩;再有便是庄子式人格,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虽然后来荀子式的人格遍布天下,“我依然敬仰墨子尊重杨朱,佩服孟轲而心仪庄周。”“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什么能囚住、缚住庄周呢?

  

  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从庄子那里,我们知道了这种致命的乡愁与致命的寻找。”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家园却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下篇“人在江湖”则是另一种表达。“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

  

  江湖是什么?江湖就是人情世故?错!人情世故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庙堂之上也有人情世故,它不是江湖所独有的。江湖是世俗权力所不及之处。所以,普通人的江湖在脚下,意在逃避。而庄子的江湖在心里,他不是逃避,而是蔑视,所以在楚王以国事相托时的态度是“不顾”——不屑一顾!同样是临水垂钓,姜子牙钓的是文王,是世俗的权力,而庄子钓的是鱼,是洒脱,是神性的自然。

  

  “我的看法,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

  

  “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月光里,我愿作树下的一棵细草陪伴这种妩媚。

  

  荀子

  

  我是推崇荀子的,这也许与我的专业、职业有关。荀子在儒家是“后圣”,在法家是先哲。儒法兼修,是影响中国整个封建时代的“隆礼重法”“外儒内法”的开创者。

  

  但鲍先生对荀子明显不太友好。他给荀子的标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认为孔子是“恓恓惶惶的贵族没落少年”,孟子是“特立独行的大丈夫”,到了荀子变成了“端庄明慧的淑女,循规蹈矩的君子”“端庄明慧的淑女是做妻妾的好人选,循规蹈矩的君子是做臣子的好材料”。讽刺的意味甚浓。

  

  鲍先生对荀子的“尊崇君主,严守臣道”很是不满,认为与庄子的超逸,孟子的“浩然之气”相差太远。我想问的是,庄子、孟子除了一己的声名而外,于治国理政、经邦济世有何建树、有何贡献?须知,彼时的中国是“人治”社会,君权神授是社会共识,民众心目中,“天子”统领民众具有智识与道德的双重优势。民众的希望、国家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君者,善群者也。”尊君就是尊天。如此,孔子的“仁”是虚幻的,孟子的“义”是理论的,而荀子的“忠”可能才是实在的。

  

  鲍先生对荀子的“性恶论”也没有好感。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本来就是一个无解的命题。作为法官,我是倾向于人性善恶相间的。

  

  好在鲍先生最后也不得不承认,荀子的理论,“其产生是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的。贫瘠的黄河流域,能够接受的只能是这种集权理论,黄土高原上能开放的也只能是这朵恶之花”。恩格斯指出:“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样形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这两者都是我们所必须的。”“最能清楚地说明需要权威,而且是需要专断的权威的,要算是在汪洋大海上航行的船了。那里,在危急关头,大家的生命能否得救,就要看所有的人能否立即决定服从一个人的意志。”这也许能成为我为荀子辩护的理论依据吧。

  

  鲍先生对荀子对秦国前后不一致的评价也是不以为然的。确实,秦国(人)不受人待见,荀子最早的评价是“纵性情,安恣睢,慢于礼仪”。八十岁左右时,荀子打破了“儒者不入秦”的传统,去秦国考察,盛赞“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这奇怪吗?晚年荀子的思想与法家思想接近,秦国变法后的变化直似脱胎换骨,否则何以后来平定六国,一统天下?实地考察后,实事求是的评价,不对?孔子也是卑秦的,一辈子不入秦,但他老人家编订《诗经》,收录了十首秦风呢。不然“最美丽的情歌——蒹葭”“最雄浑的战歌——无衣”“最悲怆的挽歌——黄鸟”就与我们失之交臂了。

  

  鲍先生终究是明睿的,他最终认为:“荀子的出现,标志着博览群书的见多识广的饱学之士代替了恣肆无端的天才人物,周密的思考代替了偏激的言论,推心置腹的出谋划策代替了逞快泄愤的冷嘲热讽,老成持重的带有明显世故气息的条分缕析代替了血气方刚的带有明显书生意气的挥斥方遒。”荀子的文章虽然不是最好的文章,“但却是有法度的文章,有章可循,有理可据的文章”。

  

  对荀子,我曾在《一鳞片甲议法家》一文中作过浅评,得出个人结论——

  

  法家思想在独尊儒术的华丽外衣下,堂而皇之地盘踞在金殿的龙椅上,所以,荀子才是真正的成功者。其“礼法并施”“隆礼重法”的思想,化为“外儒内法”的执政理念,影响后世两千年。如此成就,怎不令人击节而赞?

  

  一孔之见,仅供参考。(作者单位: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编辑:刘慧心
初审: 刘慧心
二审: 潘红
终审:
四川长安网版权所有